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学习制丸、传承制丸,她始终奋勇争先

本报记者 牛雨蕾

杨晶师傅直到现在都能回想起30年前,她刚进入职校学习中药时的心情:“以后如果真去药厂、每天闻药味,该咋办呀?”她从小就受不了苦味、不喜欢吃药,即便生病也尽量吃西药片剂,连颗粒剂都极少碰,却在阴差阳错下去了职高学中药,在偶然中开启了与中药的这一场持续30年的缘分。

主动出击,学到全套大蜜丸制作技艺

进入学校后,杨晶发现,学中药全靠背,十分枯燥,对它的抵触又多了一分。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她被分配到了学习固体制剂,学校也开设了一些到野外采药的实践课程,慢慢地感受到了一些乐趣。

1995年,杨晶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同仁堂,开始正式学习大蜜丸制作。她回忆,当时制丸车间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大家都铆着劲儿地学:“没有固定的师傅,只要是在一起干活的、愿意教的都是师傅。”杨晶也深受感染,努力跟着老师傅们学习。当时,有一位老师傅虽然不善言辞,但活儿干得特别好,杨晶就每天主动找他学习。

传统中成药的生产流程极其复杂,包括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外包等多道工序。相较其他工序,从研配到制丸的工艺最复杂,难度较大。杨晶认为,合坨的技术含量很高,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合坨的质量关系到制丸工序能否顺利进行。合坨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药坨过软或过硬,导致后续工序无法正常生产。

刚进厂时,杨晶作为新人承担的是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但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学的心。看到其他岗位上支起大锅烧水,她就主动去问“这是干什么”。对方回答:“炼蜜。”她又继续提问:“炼蜜干什么用?”“合坨用。”杨晶更困惑了,“蜂蜜为什么需要炼?”见她十分好学,对方停下来耐心地解释其中的缘由。杨晶觉得特别有意思,便直接问能否学习炼蜜。在得到班长的同意后,她如愿以偿地学到了这项技术。很快,杨晶就凭借着勤奋、麻利、好学,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了:“公司给了舞台,我们当然要把握好。”

制丸30年没有疲惫期

工作5年后,杨晶遇到一个检验自己的机会——她被推荐去参加一项中药技术比赛。当时,同场比赛的许多人都是在制丸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师傅,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杨晶一方面下决心苦背理论,另一方面找到厂里的老师傅,利用业余时间刻苦练习。她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在比赛中大放异彩,相关事迹还登上了报纸。随后又因为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晋升为高级技工(三级),目前,她已经是高级技师(一级)了。

杨晶不仅自己努力上进,她还带领着大家一起进步。2000年,凭借着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杨晶晋升为班长,她带领的班组齐心协力、努力奋斗,总是冲在前面,每年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一切汗水都没有白费,他们班组最终荣获了北京市级的“青年文明号”,成为了全公司、全北京市工人的学习榜样。回忆这段时光,杨晶称:“想到自己收获了成长,就不觉得辛苦了。”

虽然已经工作近30年,但杨晶没有“疲惫期”。她笑着说:“在这里工作,能学东西,挺好的。”也有人劝杨晶,可以努努力晋升管理层,没必要一直在一线待着。但她始终觉得在一线很美好:“车间里有很多年轻人,有朝气、活力十足,跟他们一起工作时有说有笑的,特别快乐,在这里也能充分发挥我的价值。”

希望尽早把徒弟们带出来

现在,杨晶不仅要参与一线生产,还承担起了带徒的任务。2017年,公司成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传授制丸技艺。目前,已经有两批共计13名徒弟顺利出师,他们已经都成长为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2023年10月,她开始了第三期的师带徒。

工作室的日常教学内容非常全面,既包括了中药学、制丸学等理论知识,也十分重视实操教学。有些徒弟操作能力差,在学习给制丸机“刷条”(在旋转的机器上刷油,帮助药丸成型、防止粘连)时学习进度较慢。为了帮助徒弟们克服困难,杨晶直接握着他们的手来操作,帮他们适应节奏、感受刷条的正确角度。

一般情况下,杨晶总是以“慈师”的形象示人,但有时也会比较严厉:“我跟他们说,同样的错误,第一次可以慢慢说,第二次可以平常语气,但如果是第三次、第四次,语气必须重一些,才能让他们记住。”她还把自己年轻时的学习方法教给大家——多问为什么,出现问题,要先搞清楚为什么,找出原因才能知道下一步怎么做。让她欣慰的是,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足,领会能力也很强。有时还能问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让也让她能看到自己仍需继续精进:“我要学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希望跟他们一起学习、进步。”

杨晶今年48岁了,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徒弟们都带出来,希望他们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将制丸工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