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 岩
本报记者 叶雪辰
近日,江苏的王女士向《生命时报》记者反映,她在某网络平台阅读时,一则广告吸引了她的注意:视频中的夏威夷果看起来很诱人,只需99元就能购得整整10大袋,总重量看起来至少有十几斤,分量很足。于是她点击相关链接,网页跳转到了一个不知名的购物小程序,她下单了该商品。然而,几天后收到的货却是10小袋,每袋中的夏威夷果屈指可数,总重量仅一两斤左右。王女士当即联系了该购物平台的客服,却迟迟未收到回复。不久,该小程序显示因遭多人举报而无法登录。
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表示,近年来有王女士这样遭遇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如今多数视频广告都是一种引流手段,不少平台商家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用“白菜价”吸引人气,广告中商品展示的是大包装或高质量商品,而在不起眼的地方标出商品实际信息,并且使用“超值装”“家庭装”等模糊语言来掩盖真实的包装规格和数量,误导消费者购买。一旦消费者收货后有异议,商家便以“销售页面已经标明”“商品详情有介绍”等为由推卸责任。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从商家处回溯找到当时的视频广告。而且,视频广告会随时下线、更换,所以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取证难问题。
郭岩表示,一旦遇到上述情况,首先应联系商家,或利用平台的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处理。如果难以解决,比如上述王女士所购商品的平台已经消失了,可选择向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如果仍无法解决,最终的手段是诉诸法律。然而,现实中很多人认为维权过程繁琐、成本太高,所以往往不了了之,这正中了不良商家的下怀。为避免损失,消费者在下单前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选择正规平台。正规平台往往安全性较高,提供可靠的支付方式,有完善的准入审核资质,商家受到的监管较多,便于消费者后续维权。
注重货比三家。郭岩强调,现在同质商品很多,最好不要看到哪个商品好就直接下单,可多方比较不同平台和商家同类产品的情况,查看其销量、评价、信誉评级。
保持警惕心理。广告很可能存在夸大成分,因此,购买前应详细了解产品信息,尤其需要警惕同款中价格过低的商品,有不了解之处向客服仔细询问,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消费者进行判断。同时,及时保留证据,如广告、商品详情页、与商家的聊天记录或交易记录,有助于后期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