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雨汀 李珍玉 叶雪辰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和农村卫生工作,重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县级中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如何才能实现“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七位专家在“敬佑生命·荣耀医者”2024第八届公益活动年度论坛上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村村都要有个好郎中
中医和西医不同,西医是从实验室到临床,而中医是从临床开始的。中医的产生最早来自“神农尝百草”,是从实践之中、百姓之中来的。中医的根基在民间、在基层,所以社区、乡村的基层医生非常重要,是“健康中国”落到实处、沉到底的基本队伍。
强基层不是要把所有最高级的高精尖设备普及到乡镇,而是让基层中医充分发挥中医望闻问切的作用,对大多数常见病给出恰当的判断和治疗。另外,中医还有很多简便价廉的适宜技术,比如针灸、刮痧、火罐、药浴等,都适合基层医生来学习和掌握。
我们要把老中医的经验总结出来,传授给基层医生,让他们掌握真东西、好东西,真正实现医疗技术下沉到最基层,实现“村村有个好郎中”的目标。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原司长毛群安:将中医文化融入服务
在我国,中医医院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医疗机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不管城市还是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中“人气最旺”的就是国医堂、中医馆。很多常见病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功能性障碍疾病,都能通过中医诊疗得到很好的处置。
中国医院协会设有专门的中医医院分会,在推动中医药技术创新、基层支援的同时,也对中医院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专科建设给予关注。比如,对基层中医诊所、国医堂等机构的经营者进行培训;鼓励中医院总结出一些针对老百姓的适宜技术,并及时进行推广。中国医院协会也在这方面给予了广大医务人员相应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的基层普及、高端研究等都有相应部署安排,设立了重大项目。提倡“基层中医化”,既是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也是在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我认为,在推广普及中医药技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将中医药文化蕴含其中。中医历史悠久,但理念和技术并不落后,我们今天讲的许多养生保健的理念技术,可能远没有古人想得多、做得好。因此,将中医文化融入基层中医服务,是我们在推动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过程中应该着力加强的方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基层中医院要发展各自专长
中医来源于生活,又造福于生活。中医诊疗技术从形成,到应用,再到成为一门真正的技术,都离不开基层。中医适宜技术使用起来简单便捷,且风险很小,不仅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更可以应用于整个医疗领域。我们只需要界定哪些技术是治病的、哪些技术是防病的、哪些技术是可以应用于日常保健的。
目前,我国注册中医师有80多万人,从数量看,发展势头很好,尤其是在基层,优秀的中医专科医生不在少数。所以,我们需要让老百姓了解,县医院的大夫或者乡村医师并不代表“低水平”,要看“好大夫”不是必须去三甲中医院。中医的天然优势在于,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特色,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专长:有人善于开汤药,有人长于扎针灸。基层中医院可以发展自己的专长,比如,胃疼去张村、咳喘去李村、妇科病去王村……在村镇中形成串联,就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百姓做好诊疗服务。
岐黄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郭军:三甲医院多帮基层培养人才
近年来,我们团队一直在开展帮扶基层医院的工作,比如正在帮助的重庆市云阳县中医院。它是一家较早建立的三甲医院,但有的学科不强,专科优势不突出,还存在人才短板。尽管医生都有很高的提升积极性,却缺乏基层中医人才的发展平台。
作为帮扶医院,我们要给基层医院输送营养,传授中医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通过基层义诊,可以帮他们提高诊疗能力;通过办学习班、建医生微信群等方式,也能把中医好的技术和经验传授下去。现在国家提倡要做研究型大夫,基层医生不仅要有病人,也要有研究的基本能力,大医院同样需要把中医学科的研究方法、思路和经验传授给基层医生。
20年前,郭应禄院士倡导创立了培养中国泌尿外科人才的“将才工程”,把中国泌尿外科人才送出国深造,我就是受益人之一。我回来后,也把所学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了年轻医生。现在,西苑医院男科年门诊量近9万人次,在北京地区名列前茅,成为学科领军者,这就得益于当年的“将才工程”。我们现在对基层医院的帮扶,也是同样道理。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副部长、主任医师石江伟:专家、专技、专药、专病是赋能抓手
县级中医院在医疗卫生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枢纽”角色。这个枢纽的一侧连着国家级医疗团队,另一侧连着诊疗服务的最前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基层化就是通过枢纽,实现从国家级医疗团队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知识与技术的传递。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我们的针灸学科历经70年发展,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坚持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代表的针灸特色技术推广到全国各级医院。目前,针灸适宜技术已辐射全国228家基层医院,以及海外62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们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221家网络协作单位中,与50多家县级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联系。我们每年举办两次学习班,传授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和“醒脑开窍”针刺法,至今已成功举办47期,通过多种方式每年培训基层医生超过500名。我们将针灸适宜技术传递到县级中医院的优秀技术骨干手中,再依托专科优势,以专家、专技、专药、专病作为赋能抓手,就能将这些技术更进一步推广到基层。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黄海山:发展基层要“三覆盖”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中医医院是一家三级中医医院,也是全国500强的县级中医医院。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好师资,再通过师资队伍,把优秀的中医适宜技术传到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医生,为每个老百姓服务好。
中医基层化要做到三个“全覆盖”。1.培训全覆盖。对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部分诊所进行中医理论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分批次临床带教和临床实操。这项工作我们已坚持20多年,现在每个村卫生室的医生都能操作不少于10项中医技术,乡镇卫生院能操作不少于20项,且能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处方施治。2.网络全覆盖。每个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都建成一个中医阁或中医馆,形成较健全的诊疗网络,再由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技术考核。3.巡回义诊全覆盖。医院每周四都会到一个村进行义诊,专家可以运用中医适宜技术切实解决村民的一些身体问题,同时能让老百姓认识到中医、中药的疗效,更加信任中医。
不过,对基层老百姓来说,中医适宜技术的施用仍存在一定的费用问题,建议从医保层面对中医适宜技术给予更多倾斜,提高报销比例,让老百姓真正获益于中医。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勇:让中医药搭上数字化快车
在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既要有标准,也要有平台。“博览医书”是经过10年研发而成的、以中医古籍数字化为主题的大数据平台,集合了近3000种中医古籍,包含中医的生理、病理、治疗、方剂和预后等内容。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为每个热爱中医、学习中医的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依据很多大师分享的验方、医案和课程,达到足不出户学中医的目的。把优质医疗资源、中医药知识和适宜技术传递给每个想学中医的人,就是在为中医药发展做出贡献。
类似“博览医书”一样的平台,其需求主体不仅有科研领域,更有县级中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因为他们掌握的中医资源较少,需要更多扶持。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中医基层化和基层中医化,但我想说,中医生活化和生活中医化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医与中医药文化,让中医的生活方式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目前就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智慧中医诊疗、中医大模型,希望能尽快为“健康中国”做出中医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