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孙子林
本报记者 郭诗颖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危害极大,视网膜病变会使人失明,肾脏病变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心肌病变会导致严重心衰、恶性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休克……如果能抓住促进其发生、进展的“帮凶”,则可遏制其发展势头。国内多名内分泌代谢病学专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际需要,修订发布了《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以下简称《共识》)。针对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本报特邀《共识》通信作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孙子林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微血管是指前动脉小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主要参与血压调节、组织灌注、物质交换等过程。《共识》指出,糖友长期糖脂代谢紊乱,引起微循环局部稳态失衡,导致微血管疾病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因素。孙子林表示,性别、年龄、遗传或家族史等都是无法改变的,大家应特别关心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具体分为3个层面。1.代谢层面:高血糖排在首位,此外还有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肥胖等;2.行为层面:不良膳食结构、体力活动过少、吸烟饮酒等,需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3.新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逐渐被重视,成为新的危险因素。具体控制目标见下表。
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较隐匿,早期无症状,诊断时常已处于不可逆阶段,如能早期干预,预后将会更好。因此,新版《共识》特别强调糖友应定期筛查微血管病变。“早期筛查可以促进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减少致死致残,节省医疗花费。”孙子林建议,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和病史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视网膜、肾脏、足部、心肌病等的筛查;有病变者须结合发生风险,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筛查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