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赵 斌
那天在ICU(重症监护室)看了一位17岁的女患者,她是从6楼摔下的。不幸中的万幸,她除了双肺挫伤、肋骨骨折、胸椎骨折外,其他重要脏器和四肢骨头都安然无恙。不用管床医生介绍,我大概能猜到这个坠楼不是意外。所以,我与患者的沟通,一是要了解一下患者的躯体病情,二是要与患者谈谈心。
管床医生介绍病情时,患者平躺在床上,闭着双眼,面部满是擦伤的痕迹。我问患者哪里不舒服。她回答:“胸部的束带有些紧,喘气有些疼。感觉左手的小手指骨折了,不能弯,一弯就疼。”我看了一下,说:“小手指没有骨折,一点也不肿。要真是骨折,会很痛的,你不要担心。还记得自己是怎么落地的吗?”
“不知道了,我醒来就到医院了。”患者静静地说着,没有流露出太大的痛苦。我接着问:“现在是上学,还是工作了?”“在读高三。”“在哪个学校?”患者告诉我是在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
我又问:“学习成绩怎么样?”她说:“中等吧。”
我问:“将来想学什么?不如就当医生吧。”“我的确想学医。我的成绩在600分左右,想考天津医科大学。”
我说:“天津医科大学很好啊。”“我想读影像专业,但好多学校没有这个专业。”患者接着说。我说:“影像专业很好。即使学校没有这个专业,你可以先考医疗专业的本科,读研究生时再选影像专业。我就是学了医疗,毕业后分到了放射科。”
我们都沉浸在高考的话题中。患者问我:“不知道这次受伤会不会影响体育考试。”“不会的,你的这些伤可以完全恢复,不影响日后活动。”我们又聊了几句,最后我对她说:“好好治疗,祝你如愿考上喜欢的大学。”
患者还是一脸的平静。这些年我看到不少类似这位患者的情况。学业出色的孩子,是家长的骄傲。如果非要在智商和情商中二选一的话,选智商的一定占了多数。殊不知,由于荒于心理疏导,不少年轻人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能成为顶尖的人才,毕竟是凤毛麟角的少数,光有才华还不够,还需要很强的情绪管理能力。
社会上,智商高的人不少,但要是把情绪游刃有余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别说孩子做不好,许多成年人做得都不合格。这位患者有两年的抑郁症病史,在节日期间与父母发生了不愉快,结果发生了坠楼事件。且不说孩子有没有错,最起码父母没有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心理建设是一辈子的工程,可以说从孩子记事起就要开始。没有好的心理状态,很难真正学有所成。所以,985也好,211也罢,不要成为父母的口头禅。人这一辈子不能只追求在金字塔尖行走,更要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找到让自己心里舒服、能接受的地方。
心理建设并非是不思进取。心理建设做好了,情绪可控力就高了,积极性就产生了。有了积极性,学习、工作就有了主动性,投入其中的效率也就高了,好的结果也会伴随而来。有了成就感,自信心也会高涨。自信心一定会带来好情绪。情绪一旦稳定,与情绪相关的疾病也就不治自愈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所以,在我看来,人要想活得好一些,远离心理带来的各种疾病和意外,首先要学好情绪管理这一课。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大人不仅要学好,还要给孩子做榜样。
要知道在医院这个特殊场所,患者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纠结。心理问题是躯体疾病的源头和催化剂。不会“话聊”,不关注患者的整体,不能读懂患者背后故事的医生,永远走不进患者的心里。医生要与患者共情,想患者之所想,凡事出手前先要在大脑里打个转,看看符不符合患者的意愿。
我不想再看到这样的花季少女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自己的职业视野内。希望借助这个病例,让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反思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心理建设,同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向的能量去感染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