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六院士开出防病处方,倡议这样迎接新一年

本报记者 牛雨蕾 钟财芬 田雨汀 施婕 张冕

2025年距离“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仅余5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健康“上连国家治理,下接百姓生活”,国人更需身体力行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做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这个万象伊始的开年,《生命时报》独家专访6位院士,他们都在各自领域有着丰富临床经验和权威学术地位,由他们给出自己的防病“生活处方”,并向国民发出一份健康倡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

郭应禄:观察晨起第一尿

“泌尿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之一,但近年来尿路感染、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原因,加上泌尿健康知识有限,部分人不够重视,认为泌尿问题只影响老年人、男性等特定人群,对疾病防治更是一知半解。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升全民对泌尿系统健康的认知事不宜迟。

泌尿系统是一个“总称”,涉及4个主要环节:肾脏生成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在膀胱暂时储存、最后由尿道排出体外,在排出代谢废物的同时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这个复杂的过程离不开神经系统调节,受到内分泌代谢的影响以及免疫系统的维护。因此,“泌尿健康”涉及全身多系统,暴饮暴食、长期久坐、精神压力大、吸烟饮酒、基础疾病等任一不良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伤害泌尿系统。

守护“泌尿健康”,应主动行动。第一,避免暴饮暴食。经常性暴饮暴食,尤其是摄入过多高草酸、高嘌呤食物,会造成尿液中草酸、尿酸等升高,增加结石风险。第二,每天至少喝8杯水。每天摄入1500~2000毫升水有助保持水分平衡,减少结石发生。第三,调节生活习惯。保证睡眠充足、放松心态,并坚持规律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对全身都有益处。

监测泌尿系统健康,有一个简单技巧:观察尿液(尽量选择晨尿)。尿液的颜色、性状变化可指示疾病风险且最易识别:淡黄色尿液最正常,颜色可伴随饮水量增多或减少而变浅或变深;红色尿一般指“血尿”,意味着尿中红细胞较多,提示结石、感染、前列腺增生、肿瘤等疾病;乳糜尿呈乳白色、浑浊状,像牛奶、豆浆,提示丝虫病、结核、肿瘤、创伤等;黑色尿较少见,医学上称“黑热尿”,常发生于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病人,如恶性疟疾。一旦发现异常,可先排查饮食和药物的影响,比如吃了红心火龙果、服用利福平等药物可使尿液变红。若尿液颜色出现无缘由变化,需尽早就医、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

王松灵:每年做次“牙检”

以“三减三健”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健康口腔被放在“三健”首位,没有健康口腔就没有健康体魄。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的牙周健康率仅为 9.1%,超10亿国人存在牙周炎,是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

牙周炎主要由牙菌斑、牙石积累引发,可通过损坏牙周组织,造成牙齿松动、过早脱落。如不及时治疗、放任其发展,轻则牙龈红肿、出血,重则演变为慢性牙周炎,引发不可逆损伤,让牙齿掉光。而且,包括牙周炎在内的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咀嚼、发音等功能,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

然而现实情况是,国人的牙周炎就诊率很低,口腔健康意识不强、相关筛查不足、生活方式不良是根本原因,往往不重视不影响吃喝的小毛病,出现牙疼、掉牙等大问题才就医;饮食中过甜、过酸的食物较多;日常口腔清洁不到位,或将牙周炎误认为“上火”,导致无法在早期及时发现、治疗牙周炎等口腔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8020计划”,是指80岁老年人至少应留有20颗健康天然牙。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要从此刻开始,做好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牢记日检、月检、年检。

一日刷牙3次。每天早起后、午饭后、入睡前都要清洁牙齿,保证每次用含氟牙膏刷足3分钟,将每颗牙齿清洁到位。饭后可使用漱口水,以及牙线、牙线棒等工具清洁牙间隙。每日睡前可对镜自检:张开嘴,观察口腔有无溃疡、异味或莫名肿胀,有无龋齿、黑点,牙龈有无红肿、出血,如有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牙具3月一换。在日检基础上,做到每3个月换一次牙刷,以免刷毛出现磨损和变形,造成清洁效果下降、滋生细菌,反而成为口腔感染的根源。牙膏开封时间过长也会失去清洁作用,甚至可能变质,同样建议3个月一换。

口腔一年一检。无论牙齿有无异常,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老年人可缩短为半年一次,以尽早发现龋齿、牙周病等口腔问题;每年定期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一次牙齿洁治,彻底清除牙菌斑,帮助预防口腔疾病。

只有坚持按日、按月、按年对口腔健康进行持续性投资,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在80岁时能有20颗天然牙,获取最大的健康收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

范先群:幼年无“镜”,老来无病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正在不断增长,年龄相关性眼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眼健康防治步伐没能跟上。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近距离用眼等不良方式的影响下,眼部不适、干涩、视力模糊等已成为各年龄段人群的普遍问题。《“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一老一小”是眼健康的重点关注人群。儿童青少年重在防近视,老年人重在防慢病。

如今,近视已成为影响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素质的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近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且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这与课业负担大、读写姿势不良、户外活动少等多因素密切相关,但均为可防、可干预。

儿童青少年防近视,重在点亮“两盏灯”:一盏是自我“护眼灯”,日常需谨记“202020”法则,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约6米)外眺望20秒以上,连续用眼不超过40分钟,避免眼睛过度疲劳。另一盏是社会“护眼灯”,需家庭、校园合力提供良好的用眼环境,比如照明使用白炽灯或护眼灯、桌椅配置要符合身高,并保证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

人到老年,年龄相关性眼病进入高发期,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疾病会严重影响视力和生活质量,尤以慢病伴发的眼部病变为重,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动脉硬化等,我国潜在的眼病患者基数庞大。衰老虽无法逆转,但病变往往是渐渐显现的,且大部分可防、可控、可治。老年人护眼,重在做到“趁早”:趁早预防,日常控好“三高”,以减轻眼部损伤,做到一年一“眼检”,及时发现疾病苗头;出现视物模糊、变形、遮挡,以及视野缺损、视力下降、眼部胀痛等问题或是眼部病变信号,趁早就医;已诊出眼病的老年人,趁早治疗,以免视力进一步受损或致盲。

除了一老一小外,我国中年人的眼健康也频频“告急”,视疲劳、干眼症已呈高发趋势,但即使如此,不少人仍在一边伤眼,一边购买各种护眼保健品,错失防治机会。作为一项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国人要将眼健康提上日程,让爱眼成为每天的事,护眼成为坚持的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王建安:16字方针护心医心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估算,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3.3亿;在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据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且患病率仍在持续上升。

随着营养过剩、久坐不动及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已从老年人拓展至中年人、慢病患者(尤其是“三高人群”),以及生活习惯不良的群体,比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人群,加上情绪不稳、血压波动等种种因素,加剧了心血管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一旦心血管出现问题,可通过血液系统影响全身,造成脑缺血、中风,肾功能障碍,间歇性跛行等。

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国民需谨记“16字法则”。

严防速查。血脂、血糖、血压是监测心血管健康的关键指标,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查一次,严防异常情况。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且与活动状态同步,比如运动时不适出现,休息后缓解,或是心脑血管病前兆。此外,恶心呕吐、咳嗽、出汗、乏力,以及肩颈手臂痛、牙痛等不典型症状,也可能是心血管病表现,建议速速就医,以期及时得到治疗。

“三低”饮食。无论是预防,还是控制心血管疾病,低盐、低脂、 低糖都是饮食的核心原则,需保证每日食用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麻、辣等重口味调料也要少放;全天脂肪量控制在50克内,烹调油可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每天用25~30克就够了,建议少煎炸、多炖煮;少吃糖,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克,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全谷物。

戒烟限酒。饮酒越多、吸烟(包括二手烟)越久,可显著增加心脏负担,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戒烟限酒才能让血管“深呼吸”。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或已患心血管疾病的人,需彻底戒烟戒酒。

有病服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不可擅自更改药物剂量,以免病情控制不佳,同时监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主任

唐佩福:防骨病先练好肌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高达32%。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一方面,骨密度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下降,发病率随之增加,特别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骨量流失速度加快,更易患病;另一方面,不良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户外运动减少、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以及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能引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症。但这种病是“沉默的杀手”,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时间推移,骨骼会越来越“脆”,甚至发展至一个喷嚏、轻微跌倒便可发生骨折,髋部、胸腰椎等位置都可能发生,尤以髋部骨折危害最大,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在细胞层面,肌肉、骨骼有同步衰老机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肌肉就像附着于骨骼外层的“保护伞”,发挥重要的支撑、牵引和保护作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合并肌少症,肌少症患者也更易骨折。防住骨质疏松症等骨病,练好肌肉是第一要义,肌力越强、体能越好、骨骼伤病就越少。

练肌肉以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日常要保持长期规律的负重行走或跑步、爬楼梯、哑铃操、举重、划船、蹬踏运动等,能有效增强骨密度,减少未来摔倒和骨折风险,尤其是体力下降的老年人或骨质疏松症患者,可避免陷入“运动减少-肌肉、骨量流失-骨松、骨折风险增大”的恶性循环。但需强调的是,运动方式、频率、时间及强度需因人而异,如已患有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以保证在训练中增强肌肉、在治疗中保护骨骼、在康复中维持机能,全方位护卫骨骼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

吉训明:构建畅通血管网

人体的血管就像四通八达的网络,一旦脑血管这个交通要道发生堵塞,便会引发大堵车、车祸等连锁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在不少人的认知中,脑卒中是老年人“专属疾病”,但临床中不乏二三十岁的年轻患者因脑血管突然堵塞,诱发脑梗等严重疾病,不仅会带来疾病负担,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构建畅通的血管网,防止脑血管“大堵车”,是国民健康的迫切需求。

血压不能高。高血压可引发血管壁病变,造成管腔狭窄,已被列为脑卒中最确切的危险因素。建议35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有高血压或脑卒中家族史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1次,以及时调整服药剂量。

血糖不能高。高血糖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风险;随着糖尿病病史的延长,脑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也会逐年增加。因此,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前期史,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的高危人群,尽早筛查糖尿病;无高危因素者可在40岁后开始筛查。如果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此后每3年至少筛查1次。

血脂不能高。保护脑血管,必须及早监测和控制血脂,以免高血脂“糊”住管腔,建议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查1次,并评估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1次血脂。

心率不能乱。正常情况下,心脏以每分钟60~100次的速度规律跳动,如果丧失节律,出现快速紊乱地颤动,每分钟达350~600 次,即为“房颤”。很多房颤患者症状可能并不明显,易被忽视,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诱发脑卒中、心衰等严重疾病,建议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主动筛查房颤,确诊者需及时进行相关评估和治疗,稳住心率。

打鼾不能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呼吸紊乱,俗称“打鼾”。伴有呼吸暂停的打鼾是一种危险的疾病:会让人在睡眠中反复“窒息”,令脑血管及全身多器官遭受低氧损伤,增加脑卒中、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出现明显打鼾且有几秒憋气的情况,需提醒其及时就诊。如果发现自己晨起后嘴干咽干、喉咙悬雍垂(小舌头)是青紫色,或喉咙有异物感等,也建议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