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手灵,脑子就活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孙永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 万继峰

本报记者  田雨汀

不论是匠人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是厨师烹饪美味佳肴,人们常用“心灵手巧”来形容一个人心思敏锐、手艺精巧,这个词语也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手脑都是用进废退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上肢特别是手的进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灵的过程,没有手就没有今日辉煌灿烂的文明。

几亿年前,鱼类游出水面,进化为两栖动物,为了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演变出四肢,成为爬行动物,再进化为哺乳动物,其中一部分变成灵长类,最后演化为人类。在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手部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手指变长、关节更灵活、肌肉和神经系统出现精细改变,以适应更加复杂的活动需求。慢慢地,手具备了操作能力,能完成抓握、捏取、操作工具等复杂任务。同时,手的感觉更加灵敏,人类可以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温度,进一步促进手部精细活动能力的发展,这是其他动物所无可比拟的。

手和脑的进化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手的变化促进大脑进化,大脑进一步发展,产生语言、提升制造能力,又给予手更复杂的功能。手和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是使人能够具有高度智慧的重要器官之一,被视为“第二大脑”。手是人类神经感觉最敏感和丰富的部位,遍布着密密麻麻的神经纤维,数量超过100万根,能完成多达75万个动作,对应着大脑中央前后回皮层比较大的控制区域。

如今,工业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许多过去要靠双手来完成的工作,如耕地、编织等,被现代化机械所替代,人们得以解放双手,去做更多精细化的动作,如打字、开车、球类运动等。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医师万继峰看来,现代人虽然做的精细动作更多,但不少人的动手机会正在变少,而手和脑都会“用进废退”。

做手工有益身心

英国卡迪夫大学发表在《英国职业治疗》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缝纫、编织等手工活动能让人更专注,使大脑和思维更活跃,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少益处。

研究人员对全球3000多位纺织工人进行调查,询问他们做手工时的感受。结果发现,缝纫、编织等手工是对心理健康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有助消减压力、降低血压、放松身心。受试者也认为自己的认知功能更好,沟通能力更佳。研究人员表示,缝纫、编织等手工活动富有节奏,能激活负责维持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神经递质,让人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当下,进入一种类似于冥想的状态,令全身放松,甚至有助减少慢性疼痛。

孙永安表示,常动手的健康益处不仅限于此,多做需要手部参与的活动、使用各种工具,会让身心受益。

开发智力。对婴幼儿来说,手是他们感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家长常带孩子做手部游戏,比如爬行、抓握、捏取、搭积木、画画、拼图等,不仅能充分锻炼其小肌肉群,还能调动手、眼、脑的协调性,有助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减轻焦虑。无论是创造性的手工艺还是家务劳动,都能将注意力从压力源上转移开,暂时减轻焦虑情绪。孙永安表示,当进行一项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动手活动时,大脑的控制能力会得到加强,完成作品后,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会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对于稳定情绪、缓解压力、调动积极性很有帮助。

按摩血管。万继峰表示,手部存在丰富的血管,做手工就像一场手部按摩,手指活动得越多,动作越精细,越能增加大脑血流量,促进大脑血流的通畅性。研究表明,手指简单活动时,脑血流量比手部静止不动时增加10%;手指做复杂动作时,脑血流量会增加35%以上。另外,在做握拳和伸开动作时,手部和上肢肌肉随之绷紧和放松,能促进心脏血液循环,起到“按摩血管”的作用。

预防痴呆。美国《心理学与衰老杂志》发表研究显示,攥握力器、拧毛巾、捏网球等手部练习能唤醒大脑,有助改善记忆力。2023年,发表在国际期刊《阿尔茨海默病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训练手指有助增加脑部血流量,敲键盘等手部精细运动能力下降与痴呆存在一定关联。孙永安表示,许多益智类活动需要手和脑紧密配合,让大脑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有助维持认知水平。

助力康复。万继峰介绍,脑梗塞、脑出血等脑部疾病发作后,可能导致患者肢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随着疾病康复,医生会要求患者锻炼手部的精细功能,比如将杯子中的大豆一粒一粒捡出来放到碗中。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来说,则需要经常训练解扣子、系扣子、系鞋带等精细动作,帮助控制手部震颤,保持机能。

手脑可以并进

多动手就像给大脑“加油”,让脑力在不断练习中更加敏锐,实现手脑并进。孙永安表示,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手部精细锻炼,例如编织、剪纸、盘核桃、弹琴、写书法等。针对不同年龄人群,两位专家推荐以下几种练习。

儿童多玩积木。出生1个月的幼儿就有抓握反射,孩子从一两岁开始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家长要尽早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孩子手部的精细动作,注重智力开发,搭积木、转魔方、夹豆子、串珠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积木的形状各式各样、颜色丰富,能带来不同的抓握触感,搭建立体结构过程中,能充分锻炼手部和大脑创作能力,培养空间感和逻辑思维。

成人练练球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不仅要求手部对球的控制,还涉及力量、角度等细微操作,同时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需要人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决策并执行技术动作。孙永安建议,成年人在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每次半小时的基础上,搭配至少1~2次球类运动。

老人做手指操。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充裕,除了做园艺、练书法、学画画以外,还可以多参加社交活动,和老友下象棋、围棋,打桥牌、麻将,玩数独、填字等益智类游戏,能锻炼记忆力和反应能力,享受团队合作的乐趣。闲暇时还可以练习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顾玉东自创的“手指操”。伸出手,将大拇指依次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捏,稍用力做出搓或弹的动作;然后从小指开始反向重复一遍,一个循环为一组,每天早、中、晚各练5~10组。做手指操时,每搓弹一下计一次,心里进行默数,最后看看总共搓弹了多少次,让手脑联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