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韩朝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听力中心主任 黄治物
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岩
本报记者 虞晔
北京听力协会2024年10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显示,我国老年听力受损人群已达1.2亿。然而在过去5年间,仅有14%的老年听力受损者接受过检测,助听器佩戴率更是不足5%。令人担忧的是,不少老人购买低价、品质有问题的助听器,不仅无法实现助听效果,甚至“越戴越聋”。
图省事导致大问题
近两年,上海70岁的张先生听力逐渐下降,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来到某品牌助听器线下门店。店员介绍,验配助听器需要进行全面的听力检测,包括纯音测听、言语测听等,以了解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特点、言语识别能力。掌握这些状况后,验配师会与购买者充分沟通,明确生活需求、使用场景、期望目标,再推荐适宜的助听器,价格从两三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听到如此繁琐的流程和高昂的费用,张先生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他开始在网上搜索,网店打出的“无需验配”“不用调试,戴上就能用”“医用级助听器”等宣传语令他非常心动。他买了一款月销量9万个,价格仅158元的助听器。收货佩戴后,张先生发现助听器的形状和大小不适合自己的耳道,时间一长就不舒服。而且,助听器噪声很大,声音也不清晰。佩戴一段时间后,张先生觉得听力更差了,就医被诊断为“重度听力下降”。
张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不少老人图便宜省事在网上买助听器,一些身在外地的子女也会为了尽孝心直接网购,为这些质量无法保证的助听器提供巨大市场。
乱象带来重重隐患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288条关于助听器的医疗器械注册批文,其中进口产品5个,境内产品283个。而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有近千款助听器在售,最便宜的仅41元,月销量过百;销量前6名的助听器均在500元以内。记者调查发现,低价助听器背后隐患重重。
无验配服务。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向销量排名前十的店家咨询“是否提供验配”“需不需要先到医院进行听力测试”,对方均回复“不需要”,并表示产品为通用款,收到就能戴。一些消费者使用后表示“调高音量,噪声也跟着上去了,听着头疼”“戴上就会发出尖锐杂音,不聋戴一段时间也要聋了,坚决退货”。
卖家无资质。在我国,助听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有严格的监管标准,销售助听器必须持有医疗器械注册证。但记者调查10家网店,只有3家在产品介绍里提供了清晰的医疗器械注册证,3家只有模糊的注册证小图,还有4家没有提供。当记者要求客服提供清晰的注册证时,对方均以“品质有保证,可以先试用,30天内无理由退换”等理由搪塞过去。
“共享”注册证。记者调查发现,电商平台上存在多款外观、型号相同,但品牌不同的产品。例如,名为“纽维达”和“未来客”的耳挂式助听器型号、外观、颜色均相同,甚至“共享”一个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粤械注准20222190388。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表示,不同品牌医疗器械使用同一个注册证号属于“贴牌行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每个医疗器械都需要有独立的注册证号,如果同一公司生产的不同品牌或型号的医疗器械属于同一注册单元,且满足相关检验标准,可使用同一个医疗器械注册证号,除此之外的其他情况不允许共享注册证号。对于伪造、买卖、出租、出借医疗器械许可证件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处以收缴或吊销注册证、罚金等处罚。
市场亟需规范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韩朝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助听器可分为两类:模拟机和数字机。
模拟机的原理就是简单地对轻、中、重声音同等放大,只能简单调节音量,不具备降噪功能。老人的听力不是均一下降,主要是高频区缺失,但模拟机会把所有音频区域的声音,甚至低频区的走路声都放大。这种在耳机上加个声音放大器的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后价格低,所以销量高,市面上几百元的助听器基本都是模拟机。数字机则可根据使用者的听力损失性质、程度、年龄等,自动算出补偿曲线,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听觉需求,不过价格相对较高,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元,因此市场占有率低。
长期使用未经验配的低价劣质助听器,会对耳部甚至全身健康带来损伤。劣质助听器产生的噪声会干扰听觉中枢,导致听力进一步退化,还会引发头晕、紧张等不良反应。因此,有需要者必须到医院专科或有正规验配师的店面购买。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听力中心主任黄治物表示,低价劣质助听器之所以如此泛滥,与两方面原因有关。一方面,平台审核不严,未按医疗器械准入机制对助听器进行管理。而且,我国目前对于助听器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导致伪劣助听器横行。另一方面,大众认知不足。大众对于助听器的态度比较随意,即便用着不舒服也不会深究维权。
郭岩呼吁,助听器市场亟待加强监管。首先,电商平台要尽到审核责任,打击虚假营销、以次充好等乱象,不能让连医疗器械注册证都没有的产品公然售卖。其次,相关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设置准入门槛,坚决不给低价低质产品放行,发现违规售卖及时处罚。最后,消费者应提高认识,涉及生命健康的产品绝不能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