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2024网络热词透露社会心态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心理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 高文斌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在信息时代,网络热词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着国民心态的变化。2024年的日历已翻至最后一页,本报特邀心理学专家解读年度十大热词背后的意义。

city不city

这句话源自居住在上海的美国短视频创作者“保保熊”。他在拍摄的视频中经常问家人“city不city”,他本人解释“city”是某个地方“充满吸引力”“让人兴高采烈”的意思。在网络走红后,“city”也成为了“洋气”“时髦”“爽”的同义词。

解读:2024年是中西文化交流大年,对54国施行“144小时过境免签”后,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华观光,中国旅游视频成为各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city不city”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短语,是中外友好表达的产物,无论中国网友还是外国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熟悉的部分,迅速地理解和接受,自然成了“流量明星”。

硬控

来源于游戏术语,指游戏角色受到外力强制控制,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动弹、不能释放技能的状态。后经演化,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由自主地被某事物深深吸引、无法转移注意力,如“这个视频硬控我5分钟”“这个景色硬控我5秒”。

解读:相比于“吸引”,“硬控”一词更形象、更具感情色彩,表达了一个人因强烈、直接的热爱而“定住了”,这种生动的描述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此外,这种夸张化表达还反映网民在“短频快”的互动中希望尽快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愿望。

水灵灵的

最初源自某韩国女子偶像组合成员的发言,她用韩语“闪亮的、伶俐的”来形容自己,直译为中文就是“水灵灵的”,由于语气幽默、可爱而引起广大网友追捧。随着该词流行开来,其使用语境也逐渐扩大,不仅能形容一个人漂亮、有精神,也可以用来表达动植物等有生机、活力,还常被用于调侃、自嘲,如“我就这么水灵灵地上当了”。

解读:该词最初象征清新、透亮、可爱、伶俐的形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美丽与活力的向往与追求。使用语境逐渐扩大后,其成了轻松、乐观的个性化描述,是年轻人简单、积极心态的反映。虽然它也用于自嘲,但态度整体仍是生动的、不带攻击性的,凸显了人们内心的善良、灵动与鲜活。

班味

“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这个热搜词条引发广泛共鸣后,“班味”一词出现。其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特的疲惫气质,形容当代职场人在长时间工作后,生活与工作界限逐渐模糊,个人气质、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开始散发出一种职场疲惫感,表现为目光无神、素面朝天、面容憔悴、精神涣散、衣着宽松、不修边幅等。多用于自嘲与调侃。

解读:“染上班味”是很多打工人的真实写照,不仅透露出了疲惫与倦怠,还暗含着一些人对高压工作的不满、对职业前景的迷茫。长时间进行重复性劳动后,倦怠和疲惫是在所难免的,但工作仍要继续,我们可以主动做一些事来提振情绪。比如悉心布置自己的工位,增强同事间的感情联系,用睡眠、娱乐、旅行来充分放松、休息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情,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

松弛感

有位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在机场的见闻,他碰到了一家人——孩子因证件过期无法登机,家人所有行李都被退回,但面对这样混乱、突发的情况,这家人完全没有生气崩溃,更没有埋怨指责,而是始终以一种平和放松的状态去处理问题。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夸赞这家人有“松弛感”。后来,它也常被用以描述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和行为状态。

解读:松弛感与我们平时说的“自在”比较相近,指一个人在面对应激事件时,能快速、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并维持情绪上的平衡,呈现出不焦虑、不纠结的状态。人们对松弛感的追求,反映的是自己容易紧张、焦虑,想要重新找回生活节奏感与控制感的渴望。要培养松弛感、减少内心的不稳定,关键在于提升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一方面要保持乐观心态,不要把事情想得过于极端、消极;另一方面是积极行动,解决的问题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技能必然提升,以后遇事就能从容不迫。

小孩哥/小孩姐

常用来形容年纪虽小,却拥有非凡才能的孩子。他们在某些领域的知识、技能上展现出过人之处,让不少成年人自叹弗如。为表赞赏、敬意,“被超越”的成年人就会在优秀小孩称呼上加上“哥/姐”。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我国多名00后小将如潘展乐、全红婵等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媒体、网友就亲切地称他们为“小孩哥”“小孩姐”。

解读:这种说法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能力、成就、智慧,就能得到赞美和尊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少年的努力和才华得到展示和传播。他们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也鼓励着人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而不论年纪。

NPD

NPD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英文缩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格疾患,表现为过度的自恋、自我中心,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乃至仰慕,常常自夸,沉溺于对成功的幻想。现在人们常常会把缺乏同理心、自私、自大的人说成NPD。

解读:实际上,从精神心理专业的角度看,N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其诊断需要专业人士来评估、判断,大部分人并没到“障碍”的程度。这个心理学专业术语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心理学的热情正在上升,另一方面也暗藏着过度“标签化”的隐忧。在一个强调集体主义和谦逊美德的文化下,人们遇到不符合期待、过于自我的人就会倾向于给他打上NPD的负面标签,这是将复杂人性简单化、道德化,让大家可以轻松“审判”他人的行为,并不利于关系的发展和维系。

草台班子

该短语原本是指演员人数较少,行头、道具等较为简陋,表演水平也不高的戏班子。在流行语中,它泛指某个团队、组织或项目缺乏专业性、正规性和严谨性,显得比较粗糙,例如不少人都说:“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随着该词汇逐渐流行,它现在也不完全是负面意味,也有自我安慰、鼓励的意思。

解读:“草台班子” 在流行语中被不断泛化,反映出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触社会发现,现实并不如预想中的那样美好,就此打破以往认知,觉得“不过如此”“都差不多”。一部分人会就此感到失望、虚无;另一部分人会因此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认识到社会的容错性与包容性;还有一部分人会将其视为一种应对焦虑的方式,认为“其实我也不差”“不是只有全部准备好了才能出发”,增加了实践与改变的勇气。

抽象       

本身是哲学和逻辑学用语,指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出共同属性或特征。由于概念复杂,因此在流行语中,它通常描述那些看不懂、难理解但有趣的事物和行为。多用于形容无厘头的幽默,用夸大、扭曲、混乱的方式表达;有时也用于委婉地表达“不理解”,是对他人的一种轻微指责。

解读:在网络语境中,“玩抽象”越来越受欢迎,是年轻人以一种诙谐且略带讽刺的方式进行创作。通过幽默和荒诞的表达,他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个性化的展示也能凸显自身的与众不同,“抽象”艺术还是创造力的来源。但有时沉溺于抽象,可能会过度娱乐化某些严肃话题,甚至模糊和歪曲了事实,因此搞无厘头时要注意场景。

偷感   

最初来自韩国女团的舞蹈,表演中某些成员的舞步“鬼鬼祟祟”,后用“偷感”来描述在社交场合中略显尴尬、拘谨、不自信,像贼一样偷偷摸摸的感觉。有时也用于自嘲,比如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小心翼翼、不希望被人关注,也可以说“偷感很重”。

解读:偷感一词的流行反映出许多年轻人存在社交回避的问题。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常常感到不适,倾向于躲避、把自己藏起来。如果只是不喜欢过度社交,觉得不自在,但不影响生活工作和人际,那并无大碍。但要是拘谨、不自信影响了正常社交,最好通过增加人际交流、互动来克服社交恐惧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