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郁金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王 玥
本报记者 张炳钰
大脑堪称世间最精密的仪器,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中同样面临正常的损耗,以及无法阻止的衰老。英国学术期刊《自然-老龄化》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在一生中会经历3次“衰老高峰”,导致人们在猝不及防中感觉到衰老。
三个节点是脑衰关键期
研究团队纳入近5000名45~82岁之间的英国人,通过分析其血浆中约3000种蛋白质的浓度发现,13种蛋白质与大脑衰老或年轻密切相关,其中8种提示大脑衰老较快,相当于“破坏者”,且浓度水平在57岁、70岁、78岁时达到峰值。另外5种与大脑活力相关,有助大脑修复,相当于“守护者”。
蛋白“破坏者”在不同年龄节点的波动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变化。具体来看,57岁时的蛋白波动主要与代谢过程相关,代表着进入代谢性脑病的发病窗口。代谢性脑病是我国高发脑病之一,常继发于全身性代谢病,是因代谢失调出现脑组织内环境变化,从而引发的脑功能紊乱,比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等,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运动功能下降等。
70岁时,蛋白水平的波动集中于神经功能变化,脑结构改变、痴呆及卒中等脑疾病发作最明显。40岁后,神经元数量以每天1万个的速度递减,70岁时可减少20%~30%,出现正常生理性脑萎缩,虽不代表疾病,但信息传递效率、认知能力均会下降,抵御脑疾病的能力也大打折扣。这一阶段,国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病、脑血管病高发,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等。据统计,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者约1700万例;帕金森病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卒中仍是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首因。
78岁时,炎症反应相关蛋白的波动明显。多项研究中,78岁都是衰老的关键节点。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肾病等衰老相关性疾病高发,尤其是80岁及以上高龄者,机体的炎症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各类炎症因子可直接损伤神经细胞,若再有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因素,可引发或加重炎症损伤。
研究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郁金泰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未来,这3个年龄节点可能是临床干预大脑衰老的关键期,或许还可通过这些蛋白质测出脑龄,但由于尚缺乏更多理论和技术支撑,当下的重点仍是预防和及早发现疾病。
识别早期“迟钝”信号
大脑皮层(也称灰质)是大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最外层,密集分布着约140亿个神经元细胞体,具体可分为5个区域——负责语言、运动、情绪、认知的额叶;控制听觉、记忆、嗅味觉的颞叶;主导视觉的枕叶;与触觉、计算、空间定位等高级感觉相关的顶叶,以及与内脏感觉、运动相关的岛叶。不同部位出现衰老时,造成的“迟钝”往往也有区别。
有话说不出。研究发现,额叶是大脑衰老最敏感的区域,可引发语言能力下降,分别对应听、说、读、写四方面,比如能听懂别人说话、能清楚表达想法、能阅读、能书写等,老化的具体表现为说话不流畅、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理解文字等。额叶老化还可能造成性格改变,或无缘由的情绪涨落,比如抑郁、焦虑、粗暴、多疑、被迫害妄想等。而在退行性痴呆中,额颞叶痴呆的发病率仅次于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65岁前发病)。
想不起事情。颞叶老化可造成听力下降,出现耳聋、耳鸣,甚至幻听等症状。因其与记忆能力相关,还可让人忘记或无法回忆起眼前或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出现短期记忆力下降,这也是大脑衰老的最常见信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玥表示,老年人的健忘需鉴别到底是“良性健忘”还是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退行性疾病引发的:如果仅是丢三落四或容易“扭头就忘”,并不属于疾病范畴;若是经提醒,老年人仍无法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或对话,或只能记起一部分,则提示可能有痴呆风险。
与生活“失联”。看不清东西不一定是眼睛有问题,枕叶老化常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等症状,如伴随顶叶老化,则会使人无法通过视觉准确判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比如彼此之间的方位、距离。因此,即使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让人产生陌生感,造成迷路、方向感变差、楼梯踩踏不准、物体拿不准等。
机体没动力。岛叶隐藏在大脑深处,被额、顶、颞叶覆盖,是介导动力行为的神经基础,老化或受损时可造成机体“失去动力”,出现肢体运动功能下降,比如动作迟缓、走路不稳、行走困难、肢体协调性差等,或患上帕金森病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卧床不起。
不过,郁金泰表示,上述大脑衰老症状往往是非特异的,比如额叶、岛叶衰老均可引发情绪、运动方面的变化,建议出现异常时及早就医,必要时完善相关检查,比如血常规及生化检验、神经心理评估、头颅磁共振等,初步判断是正常大脑衰老,还是疾病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