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室温22℃强脑力

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  吕继辉

本报记者  张炳钰

很多老人对家里的温度不够重视,觉得冷点热点都没关系。但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老年学系列期刊A-生物科学与医学科学》的新研究表明,室内温度与老人认知健康密切相关。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马库斯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波士顿地区47名65岁及以上的老人,连续12个月收集其自我报告的全天注意力情况和室内温度。结果发现,当室温在20℃~24℃时,老人注意力最佳,比这个范围高或低4℃,注意力持续时间下降的可能性会增加一倍。

北京老年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吕继辉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冷或太热都易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变差。从机制上看,这是因为在环境温度过低的情况下,为保证内脏(心脏、肝胆胰脾肾)热量的供应,生理调节功能会使表皮血管收缩,导致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影响大脑运转速度,使老人注意力不易集中。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为了散热会增加皮肤血流量,也可能导致心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温度升高还会导致人体代谢率增加,心跳明显加速,心脏负担加重,影响大脑供血。此外,温度对于神经递质也有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使神经递质发生代谢失衡,影响大脑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思维能力减弱。

除认知功能外,温度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还有诸多影响。

心脑血管。高温使人体血管扩张,血压降低,易引发心率增快、胸闷等症状。低温使血管收缩,可能增加心脏排血阻力和脑血管病的风险。

睡眠。高温下,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早上易醒、中间睡眠较浅。低温下,大脑处于警醒状态,自我保护机制会发生作用,导致不易入睡。

皮肤。高温环境导致身体处于血管扩张状态,皮肤更易出汗,皱褶部位更易滋生细菌,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过冷环境下皮肤易干燥、皴裂,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冻疮。

心理。气温低,大脑褪黑素分泌减少,血液中的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抑郁症容易发作或反复。高温环境会增加心理应激反应,引发老人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眼睛。温度降低时,全身血管收缩,眼压可能增高,青光眼老人在冬天需警惕复发或加重。高温条件下,眼睛的汗液、皮脂腺分泌及蒸发可能增多,眼部易出现感染。

吕继辉指出,人的感觉神经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因而老人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捕捉相对没有那么灵敏、精准,对于温度的感觉也会相对迟钝,可能会出现实际室温已经过高或过低、而老人自身没有察觉的情况。同时,老人的生理储备、身体代偿性等更差,对温度变化的耐受力不强。两种因素叠加之下,老人更易受到过高或过低温度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方法,将室温调至合适状态。

夏季风扇别吹太久。夏季开空调时,最好不要低于26℃,风力别太大,可以使用风挡,避免直吹。习惯开电风扇的老人,不宜长时间使用或直吹,建议开启风扇的转动模式。家里多通风,尽量使用自然风。

冬季室内避免过热。供暖系统可能导致冬季室内温度过高,如果房子有调温设备,老人可自行调节,或关掉个别房间的暖气,使热量在室内均匀传导,也可适当开窗换气。如果室内温度太冷,也对健康不利,此时应适当使用取暖设备。

巧用水分和绿植。冬季,老人可使用加湿器或勤拖地,以调整室内湿度。夏天时,窗口巧用爬山虎等植物,可帮助遮挡部分阳光,避免直晒,有助控制室内温度。

出门后在楼道停一停。老人对于温度变化感知迟钝,建议每天关注天气,适时调整衣物;出门后,先在走廊、楼道里停留一会,感知一下室外温度,也让身体提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