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韩 朝
本报记者 虞 晔
人工耳蜗是解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最有效的医用耗材,但价格高昂,令很多听力障碍患者望而却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听障人士带来好消息,此次招标中人工耳蜗被纳入其中,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耗材单套价格由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中选结果将于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落地。
在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约为1‰~3‰,会直接影响语言功能。人工耳蜗能让患儿重获新“声”,解决因聋致哑问题,对恢复正常生活、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听力障碍患者数量超过2780万,其中需要人工耳蜗干预的重度及以上听障患者超过1000万。但受认知程度低、价格昂贵等因素影响,实际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极少。《中国人工耳蜗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人工耳蜗植入比例不足1%。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韩朝表示,人工耳蜗集采对于儿童、成年人和老年听障者来说都是利好消息。集采前,国产人工耳蜗价格在8万~17万元之间,进口产品约10万~30万元,部分知名品牌甚至超过30万元。高昂的费用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开支,导致听障患者无法及时接受植入手术,甚至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韩朝表示:“对于儿童而言,12个月至 6岁是听力发育最活跃、语言能力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人工耳蜗集采降价有助听障患儿更早地接受植入手术,提高听力康复效果。老年听障者往往面临更多健康问题和社会孤立,未来能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治疗机会,有助减轻他们的孤独感。一些成年听障者因听力问题只能从事基础工作,改善听力状况后能极大提高生活质量。”
虽然我国针对听障儿童有各类优惠政策和援助项目,但名额有限,集采无疑让更多患儿有机会回归正常生活。陈女士的儿子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发现听力异常,1岁时举全家之力花费30多万元在右耳植入进口人工耳蜗。陈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因为经济原因,只能先做一只耳朵,虽然孩子在语前期重获听力,但单侧耳蜗在多人环境下的语言识别能力不强,分不清谁在讲话。2023年人工耳蜗被纳入上海医保,如今集采进一步降价,我们打算今年就做另一只耳朵。”
不过,部分患者对于集采后是否会因降价而导致“降质”表示担忧。韩朝表示,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应强化对集采中选人工耳蜗的质量监管,上市后全程追溯;定期对生产企业开展飞行检查,确保生产流程符合标准;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优化集采机制,通过稳定的采购量帮助中选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市场预期,对功能较强、使用更便捷的新一代产品适当加价,支持创新产品进入临床。企业方面,应加强品质控制,确保中选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患者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耳蜗技术持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