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 毅
中国消费者协会原消费指导委员会主任 王前虎
本报记者 王思予
“2分钟加热即食”“多种菜品,随意搭配”……如今,加热就能端上桌的预制菜已占领了不少商超的冷冻区,成为热销产品。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预制菜也成为年货市场的“爆品”,在电商平台,某款酸菜鱼销量已超10万单,不少网友分享自家“预制菜版”年夜饭。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抱有怀疑态度,害怕“不健康”“都是添加剂”。
消费态度多元
预制菜,即预制菜肴,是指经过预加工、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加热”或“熟制”后便可食用,比如免浆鱼片、调理牛排。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据测算,2023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990亿元,天风证券研报预计2026年将超万亿;截至2025年2月,全国已有超2万家预制菜相关注册企业,正大食品、安井食品、盒马等知名企业纷纷加码该赛道,贵人鸟、三只松鼠等企业也相继跨界。
预制菜的兴起带动了一整条产业链,包括上游种植、养殖、调味料产业,以及下游冷链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然而,关于预制菜在餐饮业中的使用,相关评价褒贬不一。记者了解到,部分消费者认为预制菜方便高效、口味稳定,但此前,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62.32%的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品口味一般,3.32%觉得口味较差、不好吃。也有人担心预制菜添加剂过多、使用劣质或过期食材,加工、包装和运输等任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各大餐厅的做法也在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一些餐厅从配菜到料包都由中央厨房工厂“一手包办”,以确保口味统一、加快烹饪速度,出餐前只需加工预制菜包,但对于喜欢“锅气”“新鲜菜”的消费者来说,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常有用“现炒价”买“隔夜菜”的体验,甚至有人感觉受到欺骗。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外出就餐不想点到预制菜,希望餐厅明确告知。抓住顾客的这一心理,一些餐饮店家宣称与预制菜“割席”,强调自家现做现卖,这种做法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印象。“预制菜进校园”话题也曾引发热议,家长担心的多是食品新鲜度、食品安全问题等,后续教育部门表示“审慎”“不宜推广”等,更是让预制菜走向风口浪尖。
逐步规范发展
过去,预制菜产业虽有团体、企业标准,但没有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监管难度不小。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国家近两年陆续出台相关标准,行业发展进入了规范化阶段,针对防腐剂多、原材料差、食品安全难保障等问题,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对“预制菜”进行明确规定。
进行物理锁鲜。《通知》明确规定,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朱毅表示,防腐剂属于化学保鲜,如今为延长保质期,正规企业大多采用真空包装、高温杀菌、低温锁鲜等物理保鲜方法,并在研发新型保鲜技术,比如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并同步优化冷链运输路线,实现预制菜可长时间“无防腐剂”保存。
非必要不添加。公众不必谈“添”色变。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而加入食品的天然提取或人工合成物质,但并非可随意使用,前提是对人体无害,且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量添加,均是安全的。朱毅表示,一般家庭做菜不会放添加剂,预制菜虽经工业化预制但仍属菜肴,“非必要不添加”“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添加剂使用量”已逐步成为行业共识,未来预制菜或可实现“0添加”。
把住材料源头。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专项抽检数据显示,该省预制菜合格率高达100%。中国消费者协会原消费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前虎表示:“只要企业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就能得到保障。”朱毅表示,一旦企业出现预制菜相关食安问题,或将招致负面舆论,损失信誉。与其承担这种风险,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企业口碑,正规企业会严格把控原材料的采购渠道和质量标准,一些知名品牌甚至建立了生产基地,从源头确保原材料的品质。
预制菜需明示。《通知》的一大亮点是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但这并非硬性规定,且公众对预制菜仍存负面评价,要求餐饮企业主动告知仍有一些阻力。
买时“三看一存”
尽管行业标准在不断完善,但公众担心的品质、透明度等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纠正。“黑猫投诉”平台曾称,预制菜相关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变质预制菜”“生产日期涉嫌造假”“预制菜中存在异物”等。针对上述问题,两位专家给出了建议。
购买做到“三看一存”。朱毅解释,购买预制菜时一定要认准正规商家,一看标签信息,有无生产厂家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生产许可证编号、主要原料、生产日期、贮存条件、保质期等重要信息;二看包装,是否完好整洁、无冰霜,不要选破损、胀袋的;三看存放条件,即商家是否按照包装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任意一条不过关,都不建议购买或食用。同时,记得留存交易凭证。
监管部门“三位一体”。朱毅建议,加强预制菜全链条的监管力度,需建立“三位一体”体系:前端连接田间地头,可利用数智化系统推进“穿透式”溯源,让消费者看得到原材料;中端是食品加工、冷链物流等工业领域,可推广“阳光工厂”AI巡检,即食品生产环节全程监控,把食品生产“晒”在阳光下;终端是距离餐桌最近的市场,建议完善“红黑榜”公示制度,树立正反典型,推进“曝光-整改-达标-提高”的闭环管理。
行业推行“领跑”标准。两位专家均表示,当下,预制菜仍需更明确的团体标准,以保证用料、口味、质量的稳定性。近期,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协会发布了预制川菜团体标准,对多种菜品的烹饪细节做出规定,比如“宫保鸡丁”所用鸡肉的部位、“凉拌素菜”配菜的种类与比例等,推进预制川菜迈入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同时,预制菜企业应确保其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