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李培勇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被视为人生命的原动力。《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人体内的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是维持生命的根本力量。阳气充足,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阳气亏虚,百病丛生,生命力减弱。然而,现代生活中,许多行为正在悄然蚕蚀着人们的阳气。
烟酒不离:阳气受阻,毒邪内侵。烟草属燥热之物,酒精性辛热,燥热辛散之品最易耗散阳气。过度烟酒不仅会使人气阴两虚,还可能引发毒邪内生,进一步损耗人体的正气。
调养建议:1.戒烟限酒。减少烟酒摄入,尤其在阳气不足的秋冬季节,更应避免饮酒,以免助湿生热。2.食疗保健。平时接触烟酒过多者,建议常喝百合莲子汤、枸杞菊花茶等,有助于清肺润燥、养肝护阳。
久坐不动:气血瘀滞,阳气难达。中医有言,“久坐伤肉”,长时间坐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无法通过经络输布全身。尤其是久坐低头、弓背等不良姿势,更会损伤阳气运行的通道——脊柱,进而引发腰酸背痛、疲劳乏力等症状。
调养建议:1.劳逸结合。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10分钟左右,或进行简单拉伸,到窗边远眺,有助于体内气血流通。2.规律运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建议每周运动2~4次,每次持续30~60分钟,有助于激发阳气,促进全身气血运行。
经常熬夜:阴阳失衡,阳气透支。中医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期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白天阳气得不到充分休息和补充,晚上不睡则“阳不入阴”,时间长了阴阳失衡,容易引发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调养建议:1.规律作息。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睡眠充足。2.养阴护阳。睡前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可温补阳气、助眠安神。3.勤晒太阳。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阳气来源,经常晒背有温阳通络的作用。
过度劳累:阳气消耗,体力不支。中医认为,“劳则耗气”,长期的体力或脑力过劳可使形神耗损,气血生成不足,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时,可损伤心脾,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疲倦等症状。
调养建议:1.规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避免超负荷工作。2.药膳保健。在医生的指导下取适量黄芪、红枣等泡茶,有助于补气健脾、恢复元气。
嗜食寒凉:脾胃受寒,阳气受损。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提供阳气。过多摄入寒凉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影响气血生成,引发胃痛、腹泻等。
调养建议:1.注意饮食。减少寒凉、生冷、肥腻食物的摄入,多吃性味平和的食物,脾胃虚寒者可多吃温性食物,如红枣、鸡肉、牛肉、羊肉等。2.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季节,要注意胃脘部和腹部的保暖,勿涉雨受寒。
情绪压抑:肝郁气滞,阳气难升。中医认为,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阳气的升发和疏泄功能,容易出现头晕、胸闷、胃胀等症状。
调养建议:1.怡情养性。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缓解心理压力,找到生活的乐趣。2.揉按穴位。胸胁不舒或情绪抑郁时,可揉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太冲穴(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约1.5厘米的凹陷处),有助于疏肝解郁、振奋阳气。
纵欲过度:肾精耗损,阳气大亏。肾主藏精,肾精是阳气的重要物质基础。纵欲过度会耗损肾精,导致肾阳虚衰,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疲惫乏力等症状。
调养建议:1.节制房事。注意房事有度,避免过度耗损肾精。2.艾灸补肾。艾灸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关元(脐中下3寸)、足三里(小腿外膝眼下4横指处)、神阙(肚脐窝)等穴位,可益肾助阳、行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