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团队供稿
李女士原本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阴霾所笼罩。两个月前,她胸闷气短,且症状逐步加重,被扬州某医院诊断为气管肿瘤,活检病理结果考虑“腺样囊性癌”。该肿瘤已占据胸段气管一半以上长度,如不及时治疗,快速生长的肿瘤将同时阻塞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导致严重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经多方打听,李女士慕名找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的聂君教授团队。
人体气管不可再生,尚无人工材料可以替代,针对气管肿瘤,只能切掉病变气管之后,将剩余的气管“拼接”在一起,重建呼吸道。但如果切除的气管过长,很可能导致吻合失败。要知道,人体的气管长度只有10~13厘米,平均11厘米,发出左右支气管和肺相连,再通过左右肺动脉、肺静脉与心脏连接在一起,整体的活动度有限,国际公认气管切除可接受长度为3~5厘米,而超过5厘米则是气管外科切除的手术禁区。
聂君教授检查发现,李女士的气管被肿瘤侵犯的长度已达到7.5厘米,大大超过极限长度。手术不仅要将气管的切除重建,还要做气管隆突的再造,以尽可能保留双侧肺组织,对术中解剖、离断、成形、吻合气管等一系列复杂操作要求极高,不能伤及周围神经或血管组织,还要配合麻醉医生进行左、右主支气管远端交替气管插管通气,维持氧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李女士入院后,胸外科江科教授对她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组织了多次多学科诊疗(MDT)团队的深入讨论。面对气管切除极限的难题,江科教授和聂君教授团队想出的办法是将心肺一起上提。由于心脏和肺的限制,气管不能向上提拉,只有将双侧肺门心包、心底部心包全切开,游离下腔静脉、肺上静脉、肺下静脉、上腔静脉和心脏,这样才能将心脏大血管游离上移至胸顶部,同时使气管提上去7厘米左右,从而腾挪出一定长度的气管,并通过“移心气管重建手术”,让这例气管肿瘤治疗从不可能变为可能。
气管隆突切除重建手术对麻醉医生而言,是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麻醉难点在于手术和麻醉都在同一大气道操作,麻醉者须在术者断离和吻合气管、左右主支气管或段支气管时确保患者肺通气氧合良好,防止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蓄积,围术期团队间的密切沟通很重要,尤其是气管切开、气道开放时。为确保麻醉安全,必须制订详细的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麻醉处理方案。
2024年11月13日上午,由江科教授主刀,聂君、邢世杰和黄艾医师协助,易莉莎等多名麻醉专家共同努力,顺利为李女士完成了气管隆突肿瘤切除(含右上肺叶切除)+隆突重建手术,手术难度堪称“世界级”。术后,在ICU刘宏教授团队、胸外科术后护理团队,以及呼吸科张建初、马燕玲教授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李女士已经顺利渡过术后最危险阶段,逐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