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人为造就的体检焦虑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 王一方

为了追求健康,如今每年例行体检的人越来越多。体检是一个必要的健康保障措施。通过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或已经存在的健康问题。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体检也造就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如今,体检项目越来越多,体检设备精细程度越来越高,一旦查出身体中的潜在疑点,在健康理想主义者眼里,这就是重大隐患,必须彻查到底,将红灯彻底灭掉。一旦患者抱持绝对主义的健康观,医生又秉持理想主义的治疗观,过度医疗的结果便不难预料。

其实,在体检结果中所谓的“正常范围”,不过是把众多个体(大样本)的指标汇集起来加权平均的结果,而每一个具体人的情况一定会有所不同。更何况指标采样人群为正态分布,各个年龄组都具备,以青壮年居多,这样的指标未必完全符合儿童与中老年,有经验的老年科医生都懂得适当放宽指标,比如血糖与血压指标,在65岁初老期、75岁中老期和85岁深老期均有不同。除了明确的指标,一些危险因素也被放大成为疾病。眼袋、白发、秃顶、焦虑、抑郁、胆固醇偏高、老年斑、骨质疏松症、独居寂寞、更年期综合征……各种各样的问题折磨着许多人。

在当下,有一种焦虑叫“体检焦虑”,医学影像的狂热症造就了大批“磨玻璃”“结节”忧伤。我想,倘若开展基因普查,估计天底下没有一个健康人。之所以如此,是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没病被查出有病可以原谅,有病没有查出就绝不能原谅,因此就出现了“细网捕鱼”的情况。

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曾说过:在健康身份上,我们都拥有“双重国籍”,既是健康国度的居民,又是疾病国度的居民,处在交叠地带。人生不完美,身体也不完美,不求健,但求康,七分健康,三分疾苦。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病不必强求治愈,但求好转;有健康问题,不必过分厘清病理路径与细节。就像老年科医生都熟知两条金句,一句是“再等等,观察一下”,另一句是“可以试下,但别太过”。

既然绝对主义立场不可取,那健康与疗愈的刻度该如何驾驭?又如何评价?目前的临床疗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或者称之为“四阶梯”。

一类(高阶)是疾病的病因干预,即消杀病原体,从疾病原初靶点发力,解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点,如用青霉素消杀革兰氏阳性细菌来控制感染,用靶向药物杀灭癌细胞。

第二类(次高阶)是发病环节干预,即在疾病演进过程中的某个节点上发力,形成阻断效应,犹如“扳机效应”,如阿司匹林干预血液黏稠度。

第三类(中阶)是疾病症状干预,是针对疾病境遇中的各种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如吗啡止痛,蒙脱石散止泻。

第四类(低阶)是安慰剂治疗,指病人在接受了不含有效成分的治疗以后,症状仍然有所减轻的现象,如服用的“特效药”里包装的是蒸馏水、淀粉片或空胶囊。

医学社会学家摩尔曼认为:临床疗效不是单一因素的生物靶点效应,而是复合因素作用下的交互效应,药物、手术的效果不限于躯体的技术响应,还包括更广泛的因素,如心理响应、对意外的接纳与恐惧、灵魂的宁静与忐忑,即对于疾苦、救治、生死的意义响应,以及患者与家庭、社区、社群的关系等。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灵丹妙药”的渴求从未停止。不老药(玻尿酸)、长寿药大有市场,燃情药(春药)、销魂药(咖啡因)、蒙汗药(致幻剂)时有所闻,助阳药(伟哥)改变着婚配的年龄落差及家庭格局,它们都是治疗之外的药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衰老是万病之先,也是万病之基,但认定衰老本身不是疾病,而是健康交响曲的终末乐章,必须顺应、接纳、快乐奔赴。但是,在2018年6月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中,新增了病名MG2A(不包含精神紊乱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高龄与老化的个体不适、不安、不甘),并宣告从2022年起正式采用。其潜台词很明显,抗衰老将成为一种名正言顺的治疗手段。将人类衰老彻底并入疾病版图,纠结也随之而来,五花八门的抗衰老药、似是而非的要素营养药都将汇入医疗的处方瀑布,形成新的激流、浊流。

最后我想说,体检本是守护健康的一道防线,可一旦过度,就变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身体偶尔的小异常,本是它正常的 “情绪波动”,过度体检却常常将之无限放大,让我们陷入无端的恐慌。

大家不必如此焦虑,适度体检才是正途。遵循医嘱,依据年龄、家族病史、生活习惯来定制属于自己的体检计划,把精力放在日常的健康管理上,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这些远比频繁光顾体检中心更有意义。要相信我们自身的韧性与调节能力,它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大。放下过度体检的执念,以从容之心拥抱生活,用科学的方式呵护身体,如此,方能踏上真正的健康之路,享受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