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 乔 杰
原卫生部副部长、著名妇科肿瘤专家 曹泽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长 阴赪宏
本报记者 田雨汀 钟财芬
妇幼健康犹如一颗沉甸甸的砝码,在国家发展的天平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2023年9月,在第七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妇女儿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妇女是重要力量,儿童是未来生力军”,深刻阐明了妇女儿童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立足于这一时代背景,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妇幼健康水平,推动相关医疗服务的优质化与普及化,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近期,《生命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乔杰,原卫生部副部长、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院长阴赪宏,就新时代保障妇幼健康的有效路径和实践策略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就:关键指标大幅改善,医疗网络更加健全
乔杰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妇幼健康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与资源。历经70余年的发展,从医疗条件的改善、医护人员的培养到政策支持的完善,妇幼健康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一组组鲜活的统计数据,直观揭示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949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到了2023年,这一数据已下降至15.1/10万,降幅高达99%,彰显了妇女健康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儿童健康是民族未来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尺,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国际公认的医疗水平重要评估指标。1991~2023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从33.1‰下降到2.8‰,婴儿死亡率从50‰降至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61‰下降到6.2‰。短短30年间,这三项指标的降幅都达到90%,其中婴儿死亡率已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5‰以下),有力证明了我国儿童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世界卫生组织整体评估中,中国被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十个国家之一。乔杰表示:“我国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相当巨大的进步,并且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在医疗技术和预防体系方面,曹泽毅表示,曾经极度困扰妇女和儿童健康的问题,如妇科肿瘤、乳腺问题、宫颈疾病、不孕、难产、新生儿出生缺陷等,如今凭借不断完善的医疗技术和预防体系,都有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例如,辅助生殖技术等助孕手段广泛应用,让许多因年龄偏大、子宫受损等问题难以生育的女性,实现了孕育新生命的愿望;通过遗传学诊断等,可在怀孕早期判断胎儿有无先天问题,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率,确保“不仅能生孩子,还能生出健康孩子”。
作为妇幼健康保障的核心群体,孕产妇和新生儿始终是妇幼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阴赪宏介绍,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妇幼保健机构及综合医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对于孕产妇的关怀,实现了从孕前、孕期到产后全覆盖。首先,提供婚前和产前健康咨询,帮助女性在备孕阶段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为顺利怀孕打下基础。其次,在整个孕期,自早期就为孕妇建立健康档案,督促其孕中期、孕晚期按要求进行产检,便于医生及时掌握孕妇健康状况,保障母婴安全;同时为妊娠女性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健康管理和良好照护。分娩后,通过专业的康复服务,确保女性产后能快速恢复健康。新生儿方面,健康状况良好的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同住一室,有助母婴亲密互动;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有其他健康问题的婴儿,会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确保其得到及时、专业、周全的医疗护理。
健康的女性是孕育和抚养健康下一代的基石。阴赪宏表示,妇幼保健机构不仅聚焦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保障,也着力为女性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守护网络。对于青春期女性,妇科医疗服务可帮助解决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规律、先天性疾病等问题,保证其成长过程中身体健全发育;育龄期提供生育相关的医疗支持和健康教育;进入更年期后,女性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不适,妇科内分泌科可通过检查激素水平评估女性身体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合并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女性,给予多学科综合治疗;在老年阶段,妇科继续为女性提供健康保障,关注老年女性特有的健康问题,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老年性阴道炎等,确保她们在晚年也能享有高质量生活。
挑战:生育力下降催生危机,资源不均衡拉大差距
尽管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生育力下降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尤为突出,成为制约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这是自2022年以来,全国人口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且降幅从-0.6‰扩大至-1.48‰,凸显了我国人口增长面临的严峻形势。2024年出生人口有所回升,但主要得益于龙年生育意愿增加和疫情后生育计划的部分恢复。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人口数量下降仍是难以忽视的现实问题。乔杰表示,近10年来,我国22~45岁育龄女性人数处于下降趋势,育龄夫妻数量有所减少,初婚初育年龄不断延迟,生育年龄延后,这些都是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关键因素。年轻女性在生育能力最旺盛的时期,往往面临事业发展、个人价值等追求,可能因此选择推迟或放弃生育计划。此外,不少人对“三育”(生育、养育、教育)存在顾虑,担心生不起、养不起、教不起,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新增人口数量的缺口。
人口生育率下降,给妇幼专科医院和诊疗机构带来了多方面挑战。曹泽毅表示:“目前已经出现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负增长态势,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如果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且无法得到有效扭转,年轻力量不能及时补充,老年人数量将日益庞大,人口总数会逐渐减少,人口结构也将面临失衡。这种变化将深刻影响医疗资源的需求结构,导致产科、儿科等业务量下降、资源闲置,而老年保健服务的供给可能出现不足。在这一浪潮中,一些小型的妇幼保健机构可能面临生存危机。阴赪宏介绍,部分县级医院的产科已经合并到其他妇幼保健院,但头部医院的产科仍人满为患(如北京妇产医院年分娩量超1万)。资源分配的差异,使得不少医疗机构面临服务结构调整的压力。
人口生育率下降的背后,高龄生育比例逐年上升,儿童成长环境大幅改变,又给妇幼医疗服务带来了新挑战。曹泽毅解释,高龄孕妇更易患上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极大增加了妊娠和分娩风险,胎儿出现发育异常的风险也显著提高。对于儿童而言,从婴儿、幼儿到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目前还有一些问题未能得到充分解决。例如,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近视率节节攀升,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此外,受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除了这些随着时代变化涌现的新问题,不少老问题同样悬而未决。乔杰表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医疗服务目前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医务人员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健康的认识和前沿医疗技术的掌握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地区需要更多可持续性技术帮扶和政策保障支持。曹泽毅补充道,一些偏远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秀的医疗人才,当地妇幼健康可能得不到有效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不时发生漏诊、误诊现象,最后将小病拖成大病。这种不均衡不仅严重影响妇女儿童健康,也会拉大各地医疗水平差距,削弱妇幼健康服务的普惠性,从而加剧社会公平性的矛盾。
对策:资金政策都跟上,多方联动强引导
曹泽毅说:“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健康的母亲和茁壮成长的下一代。”妇女是家庭和社会的“双支柱”,其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生活质量与工作效能,更影响着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儿童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国家前途命运的承载者,如果他们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也会动摇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根基。因此,必须充分正视妇幼健康,这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任务。面对种种挑战,专家们认为,国家、社会和医疗机构需要齐心聚力,共同发展壮大妇幼诊疗力量,提升妇幼保健质量和效率。
国家:政策经费强支持,精准帮扶护妇幼。国家应加大对妇幼健康事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为提升整体保健水平提供坚实保障。推动省级和地市级妇幼保健院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个地区都有高水平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对妇女儿童相关医务人员的培养,着重关注资源匮乏地区,通过帮扶和对口支援等方式,帮助偏远地区培养妇幼卫生体系人才,建立“带不走的医疗队”。针对年轻夫妇面临的实际难题,如婴幼儿照护、养育、孩子入学等给予经济和政策支持。妇科、产科以及生殖健康领域,均需大力推广新技术,为存在生育困难者提供有效的医疗支持。乔杰表示,为了保障生育,需要继续加强对生殖健康领域的布局、科技探索,并不断改善生育政策保障支撑和卫生服务体系。
社会:宣传引导强观念,全程管理护健康。医疗卫生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媒体,应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生育及妇女儿童健康的认识。推动从胎儿期开始的全程健康管理,在孕前、孕期就做好母源性和胎源性疾病的排查,从而提升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此外,当前很多人,包括女性自身在内都没有意识到生育除了关乎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也影响个人健康。针对生育年龄普遍延后,建议为未婚及已婚育龄人群提供生育力评估技术服务项目及相关咨询,对卵巢功能减退的育龄期女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同时鼓励育龄女性适龄生育,并向其普及辅助生殖技术知识。国内外诸多科学研究证实,在适宜年龄生育有助降低乳腺癌、子宫癌患病风险,保护心血管、延缓衰老等。医护人员、主流媒体等,应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力度,减少女性对生育的恐慌和焦虑。
医疗机构:技术革新强服务,智慧医疗护未来。医疗机构应将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方法纳入培训体系,确保医务人员能紧跟医学前沿,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更高效地处理各类妇幼健康问题。人工智能与医学融合后,智慧医疗、大健康蓬勃发展,将为妇幼健康提供更多支持。医务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积极、科学地运用各种人工智能软件,推进智慧医疗理念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针对妇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要提起重视,如产后抑郁症、乳腺疾病和妇科肿瘤等,通过早期筛查和规范化治疗等,提高治愈率。同时,为适应人口变化趋势,还需对妇产生殖内部专科的职业重点和内容进行调整拓展,增加心理医师、康复医师等相关岗位,提升麻醉医师、助产士等人员的专业能力,构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