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雨蕾 王晓晴 钟财芬
当下,医疗行业已成为人工智能(AI)落地应用广、成效明显的重要领域之一。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进一步为AI的未来应用场景指明了方向。在DeepSeek引爆的AI热潮下,医疗行业正迎来历史性拐点。对此,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和业内专家表达了自己对AI医疗的思考和期待。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刘忠军
嵌入诊疗须谨慎
近年来,AI技术发展迅猛,已迅速蔓延至各个领域。作为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医疗领域早已成为AI技术探索与实践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在密切关注它的潜力与发展,盼望其发挥更多价值。
尽管目前难以准确估量AI未来在医疗领域所占的比例以及其价值,但AI已贯穿于医疗的全流程。DeepSeek等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科普内容的生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早期筛查中精准识别微小肿瘤病灶,准确性甚至超过部分医生;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辅助医生快速生成病例报告,为优化诊疗诊断流程、精确诊疗带来新思路。我们团队也在尝试利用大模型分析疑难病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多,潜在价值是巨大的。
然而,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服务事关性命,容错率极低。即便仅是万分之一的错误率,一旦发生在患者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沉重代价。因此,将AI嵌入诊疗流程、推动AI技术面向患者,必须谨慎而行,每一步都要更扎实、更慎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专业医生进行把关。只有技术相对成熟、数据安全有保证,经过无数次验证其准确率极高时,才可尝试将其投入实际的独立应用。
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医学不能脱离“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本质,AI发展必须坚守“生命至上”。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应以临床价值为衡量标准、以患者安全为底线。只有这样,这场技术革命才能真正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托举起人类健康的未来。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杨杰孚
无法完全取代医生
当下,AI已渗透至民生多个领域,在医学界的融合也日益广泛。作为临床的得力助手,AI正在重塑诊疗流程,或可称为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现代医学分工精细,高度专业化的同时存在个体知识范围的局限性。在早期筛查、风险评估、影像诊断方面,AI已发挥重要辅助作用。比如,通过综合临床案例的大数据模型,AI可实现更高效的风险评估,帮助医生做出早期预测;相较于单一专科医生的个人经验,AI的信息资源庞大,可辅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影像判断。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服务水平有限的问题由来已久,同时慢病患者数量庞大,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普遍较低,尤其在偏远地区,AI医疗或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技术支撑:借助智能筛查、数据传输和远程会诊等功能,可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将基层诊疗水平同步至“三甲”水准;AI技术已能实现模拟手术、临床操作等真实培训场景,如应用于基层,或可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依托“数字人”技术、医学大数据,AI可成为患者的“医学顾问”,提供在线问诊、疾病宣教、用药提醒等服务。
不少人担忧,“AI医生”广泛上岗后,部分医疗工作将被取代,造成大量医生失业。现阶段来看,AI无法完全替代临床医生,在面对复杂病情的综合判断方面,AI尚显经验不足。目前,AI医疗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还需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技术、规范应用,才能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平衡和优化配置。
医学是人学,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活,医者的经验与直觉、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考量,是AI无法替代的。医道重温度,离不开人文关怀,在面对面交流时,医生对患者处境的考虑,对难言之隐的觉察,也是AI难以企及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文进
可以督促医生学习
在全球医疗卫生需求激增、医疗成本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传统医院管理尽显“疲态”,人工智能的登场,或有望成为解锁医院高效运营、提升患者服务质量的密钥。
当下,AI在医院内的应用已全面铺开,成为医院管理的“提效能手”。通过高效收集、存储和分析海量数据,AI能提供更准确的管理决策支持;改进行政工作流程,解放人力资源,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利用预测分析推断资源需求、病患流量和疾病暴发趋势,强化应急响应能力。
AI技术应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风险不容忽视。数据隐私问题尤为突出,一旦患者敏感信息被泄露和滥用,会招致法律风险;AI的算法偏差可能给诊疗“埋雷”,影响患者权益。同时,AI的引入可能改变传统医疗工作模式和职业需求,也在倒逼医生进行技术认知升级。
日前湖南省医保局已发布相关通知,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给当下过热的AI医疗应用泼了一盆“冷水”,让各方冷静思考如何应用这把双刃剑。对于我国医院而言,积极拥抱变革、推动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势在必行,前提是做好以下几点。
树立道德边界。医院需建立伦理规范框架,确保AI系统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循相应伦理,并定期审查更新。
加强技能培训。医院可投资建立AI相关培训项目,帮助员工掌握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培养具备AI和医疗双重背景的专业人才。
人机协作提效。增加医疗专业人员与AI之间的协作,让AI在决策、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作用。
讯飞医疗研究院院长
贺志阳
掌握AI者更强大
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问题影响着医疗卫生体系的长远发展,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居民患者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AI技术或许有望成为破局关键。
凭借高效的智能辅助,如智能问诊、病历质检、辅助诊断、鉴别分析、辅助诊疗、医学知识服务等功能,AI技术帮助医生规范诊疗过程、提高诊疗效率、减少误诊漏诊。从实践来看,医疗AI的进化轨迹愈发清晰:从基层到各级医院、从全科到专科、从院内到院外、从诊疗到健康,从辅助工具到协作伙伴,AI将逐步具备全场景、全流程辅助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效率、优化总体医疗资源分配。
在诊前场景,AI可提供健康咨询、导诊挂号、就医引导、预问诊、智能陪诊等服务。在诊后场景,疾病智能管理系统可进一步辅助医生、延展服务半径,为诊后康复患者及慢病患者提供复诊提醒、用药提示、指标评估、生活与运动指导、健康宣教等一系列高质量医疗服务。
未来,基于患者基本信息、生活习惯、健康档案和疾病历史等,AI可帮助医生制订个性化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实现精准医疗服务,“千人千方”的个性化诊疗将成为常态,这也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提供了新解法。
以讯飞医疗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需明确一点:在AI技术与医疗场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AI不是来“抢饭碗”,而是“当助手”,要回归医疗本质、解决临床问题。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重要的医疗新模式,比医生更强大的不是AI,而是掌握了AI的医生。
为实现这一局面,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等应加强合作,加大医疗AI研发投入、加快系统优化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拓展,构建涵盖健康风险预警、早筛、辅助诊治及疾病管理的全链条医疗AI解决方案,为基层医疗机构、各级医院、患者及居民提供全面的智能化诊疗与健康服务,推动医疗卫生行业全面迈向智慧化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