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 婕 王晓晴
编者的话:儿童健康既是家庭幸福的根基,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要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儿科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基层儿科建设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短板。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儿科诊疗水平,多位代表委员给出建议。
心理服务亟需加强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 李 秋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隐蔽化特点。《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更能阻断不良发展轨迹,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存在三大核心问题。
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稀缺,精神卫生领域专业医师和心理治疗师数量不足,基层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专业能力相对薄弱。
社会认知亟待提升。不少患儿及家属存在病耻感,甚至抵触就医。数据显示,约70%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未能在早期获得专业帮助。
多主体协作不健全。学校、家庭、医疗机构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同干预机制,在疾病早期识别和初级干预方面缺乏系统性方案,错失黄金干预期。
我们迫切需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分级干预体系,对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通过学校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进行早期干预,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患儿,建立“校-医-家”三方联动机制。二是通过增设精神医学专业学位点、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机制,力争在5年内实现精神科医师万人配比达到国际标准。三是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建立家长学校联动机制。
推进儿童健康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陈 玮
优质儿科服务有助形成“健康保障-生育信心-人口优化”的良性循环,为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近年来,我国通过补短板、强枢纽、建机制,已初步构建覆盖基层儿科诊疗、急救、预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基层医疗网络持续完善,如浙江衢州等地实现县级医院独立儿科病房全覆盖;急诊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县级覆盖率达90%以上;儿科医联体借助智能终端开展远程指导,弥补了技术短板;预防保健水平不断提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项目由2项扩展至12项。
但城乡资源配置失衡仍制约发展,突出表现为基层急救药品缺口大,基层儿科康复服务可及性差,基层医院儿科专用诊疗设备配备率不足,亟待系统性发力。国家层面,应推进儿童健康立法,将青少年体质合格率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专项财政投入长效机制。社会方面,搭建全国儿童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此外,构建分级诊疗体系,三甲医院聚焦疑难重症,基层强化常见病诊疗能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制,运用AI质控平台监测基层误诊率、用药合理性。医学院校增设儿科定向生培养计划,建立基层医生薪酬保障机制。
发挥中医儿科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 张 涤
近年来,我国儿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儿科医疗机构及配套体系完善,已实现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面设置儿科。但基层儿科,特别是中医儿科仍面临专科建设滞后、资源分布不均、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
当前儿科服务能力存在多重挑战:一是全国每千名儿童儿科医师配比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医儿科专业人才不足以满足群众需求;二是基层儿科服务能力不足,特别是中医儿科基层服务常因设施陈旧、技术薄弱、专家匮乏,难以推广特色疗法,部分基层医院未能有效整合中西医资源,缺乏多学科协作平台;三是政策引导不足,儿科建设面临投入少、发展受限、医生待遇和工作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四是分级诊疗体系未健全,患者过度集中于大型医院,基层儿科服务利用不足,优质儿科医疗资源下沉缓慢。
良性发展的优质儿科应具备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设施、恰当的中西医诊疗手段、高效的服务流程、持续的教育与培训、良好的医患关系等。作为中医大夫,我呼吁加强基层中医儿科建设,通过增强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名师带徒、专家定期基层巡诊、建立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等方式培养中医儿科专业人才;大力推广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构建协作网络,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高临床疗效和服务水平,发挥中医药在儿童疾病和预防保健中的优势;结合现代诊疗技术,促进中西医儿科协同发展。
医联体要做实做细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生殖中心首席专家 卢伟英
尽管近年我国儿科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儿科医生短缺、服务能力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城乡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相较于其他学科,儿科医师队伍规模增长滞后,尤其在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一旦出现季节性流行病,就会暴露出服务韧性不足的问题。
医联体建设近年在全国快速铺开,但部分模式浮于表面,比如“挂牌即合作”“签约即落地”。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推动医联体向紧密化、实质化转型,构建以专科联盟为核心的垂直协作体系,通过三甲医院专家常态化下沉坐诊、教学查房、病例研讨,将儿科、妇产科等优势学科的诊疗规范“移植”到基层。
以上海对口支援海南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通过组团式帮扶,组织妇产科、儿科领域专家定期赴海南开展坐诊、手术示范及教学查房,并协助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推动人才、技术、管理“三下沉”。这种以三甲医院为枢纽,以专科联盟为载体的协作模式,不仅助力海南儿科诊疗水平快速提升,也为全国基层儿科人才梯队建设与服务质量优化提供了经验。
分级诊疗减轻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副主任 米 荣
我国儿科医疗资源短缺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仅有量的增长,还有质的提升。2023年,全国共有162家儿童医院、3063家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床位总数58.8万张,较往年有所增长;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23.4万人,每千名儿童医师数量为0.94人,已超额完成2025年的目标值。儿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儿科承担了全国43.6%的儿科门诊量和53.5%的急诊量。通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构建医联体,融入互联网医疗、远程会诊等,有效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状况。
良性发展的儿科应以儿童健康为中心,提供保健、预防、医疗一体化服务。发展基层儿科,首要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均质化,建立分级诊疗,减少跨区域就医。一级医院主要负责轻度儿科疾病诊治,若病情加重、治疗效果不佳,可转诊到二级医院;二级医院除接收一级医院转诊患儿外,还需处理中度或稍复杂病例;三级医院则主要收治疑难危重患儿,因其内外科综合实力较强,拥有经验丰富的儿科专家、完善的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设备及诊断能力,能进行高级别抢救及治疗。
以儿童健康为核心的多级诊疗体系,能优化我国儿科医疗服务能力。这种体系不仅使轻度、中度、危重症患儿实现有效分流,更缓解了家长舍近求远式医疗选择的经济负担和时间成本。未来,分级诊疗的深度与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为所有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关怀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