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全国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 王坤根
本报记者 钟财芬 □本报特约记者 陈岩明 智屹惠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直接决定人体的健康状态,脾胃健,则气血好、体格壮;脾胃弱,则正气弱、百病生。现代生活中,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等易引发脾胃病,并成为许多疾病的根源。从古至今,中医典籍中关于脾胃的论述不胜枚举,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脾主运化”的记载。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且行之有效的调脾经验,为现代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参考。如何利用中医调理脾胃的优势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本期,《生命时报》特邀全国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王坤根教授,分享他的独到见解与心得。
幼年结缘,矢志济世
王坤根生于1945年,他与中医的缘分,源于儿时的一次惊险经历。年幼的他在玩耍时不慎从三米高的楼台坠落,昏迷两天未醒。父母心急如焚,幸得一位老中医以两味药——三七和童便,将他从生死边缘拉回。年纪稍长后,王坤根听父母说起这件事,便感慨“中医真是神奇,可救人性命”,也因此在心中埋下对中医的崇敬之情,立下了济世救人的志向。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号召开展传统中医师带徒,以弥补中医药人才的奇缺。王坤根抓住机遇,于1961年拜师当地名医范士彦,开启了中医学徒生涯。他白天侍诊抄方,熟悉老师对各种病的诊疗过程;下午炮制药材、熟悉药性;夜晚则带着问题研读医籍经典。当地卫生局会定期邀请县内知名中医药专家为学徒们集中培训,课程涵盖四大经典及临床各科,王坤根积极参加,得以系统学习中医知识。
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王坤根学成出师,开始在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医技日益精湛,名声也逐渐传开,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1975年,王坤根到杭州进修,其间的一次经历让他深受触动。查房时,他们遇到一位全身浮肿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带领查房的西医教授质疑主管医师“为何没给患者用五苓散”。西医也懂得五苓散的妙用,这让王坤根意识到,中西医虽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各有优势,应取长补短,摒弃门户之见。自此,他更坚定了尊古厚今的思想,致力于衷中参西。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坤根在1979年的全国中医招贤考试中脱颖而出,以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被选拔调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1983年,又调入省卫生厅(今浙江省卫生健康委)中医处从事中医管理工作。即便工作繁忙,他始终未忘医者初心,在空闲时坚持临证,从未间断。多年来,王坤根以其卓越的医术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等称号,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
独创新法,调脾为要
诊疗之事,人命关天,须至精至微、慎之又慎。王坤根始终秉持“临证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理念,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坚守“继承传统不泥古,开拓创新不离源”的原则。他强调,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巧妙融合,在明确西医病名的同时,始终坚守中医思维,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三步法辨证论治”体系:第一步,抓住主症,综合兼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观察与分析,力求勾勒出病情全貌;第二步,提炼病机,确定证型,为后续治疗精准定位、指明方向;第三步,确定治则,选方用药,务求简洁明晰,不遗余力助患者康复。这一体系,让原本抽象复杂的辨证论治,变得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清晰、实用的指导。
王坤根精于从五脏、气血、阴阳诊治杂病,临床尤重脾胃。他指出,脾胃病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皆属此类;广义的脾胃病,则包含脾胃功能和其他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医理论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生气血。《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意思是说,五脏六腑都依赖胃受纳、脾运化所产生的精微物质和气血,来维持生理功能正常。一旦脾胃功能受损,便会波及其他脏腑,正如中医脾胃大家李东垣在其著作《脾胃论》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对于脾胃病的调治,王坤根提出了四条见解。
脾胃后天,胃气为本。王坤根认为,不论病人身犯何疾,都要认真评估其胃气状态。若病情严重,兼见轻度脾胃受损的情况,要佐以调理脾胃之品;如果脾胃受损较重,则应以调治脾胃、保养胃气为主,再配以祛邪。脾胃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只有确保其功能正常,人体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抵御疾病。
脾胃分治,统筹兼顾。胃纳脾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各具其性,王坤根临床非常重视脾胃的生理特点,主张分而治之、相互配合。他提炼出了行气助运法、运脾化湿法、和胃顺降法、健脾益中法、清热养阴法、活血化瘀法、祛邪扶正法等调理脾胃七法。通过辨证施治,调整脾胃气机,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脾胃居中,能和五脏。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因此,王坤根认为,任何疾病皆可能影响脾胃,反之,脾胃健运也能改善五脏六腑的功能。因此他看病处方往往以脾胃为核心,治疗脾胃病的同时,会考虑其他脏腑对脾胃的影响,治疗其他脏腑的病,又常从脾胃入手。例如,治疗慢性咳喘,会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培土生金;治疗肾性水肿,用苓桂术甘汤,以补土制水;治疗痰湿内盛导致的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合半夏秫米汤,以和胃安神。
治养结合,以养为主。王坤根强调,在治病的同时,还要告知病人养生保健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护脾胃,促进疾病向愈。
健脾护胃,兼治多病
在治疗各类疾病时,王坤根将调理脾胃思想贯穿始终。
心血管病:调脾益气,通补兼施。王坤根认为,五脏中唯一气、血、阴、阳并重者是心,治疗心系疾病当益心气、活心血、滋心阴、通心阳,通补并用,和以致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时还需注重调脾胃、健脾气、温脾阳,健脾化湿,综合调理,以消除心悸、浮肿等症状。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他主张“五脏共调,肝脾兼治,熄风化浊”,在清肝的同时注意柔肝;治疗冠心病时,他主张“五脏共调,心脾相关,痰瘀同治”;若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应“益气活血顾胃气,通阳利水祛实邪”;治疗心律失常也以“健脾养心,益气活血”作为基本治则。王坤根还非常强调“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以冠心病为例,他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提出了治疗方案:在患者尚未确诊,但可能存在高脂血症或代谢综合征等前期病时,强调“健脾化痰、补土生火治未病”;一旦发展为气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的冠心病,则应“痰瘀同治、补虚泻实治已病”;待到患者放置了支架,疾病稍宁,又当“益气活血、食养调理防病复”。
肿瘤:扶正培本,健脾祛邪。王坤根总结肿瘤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包括了痰、瘀、毒、郁等致病因子,宜“健脾扶正,兼以祛邪,燮理阴阳,以平为期”。他提出临床治疗肿瘤应以扶正培本为主,配合清热解毒、化痰通络、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消滞、以毒攻毒等法,分系统进行调治,全程注意健脾益气,以祛邪扶正。以胃癌为例,主张早期“升降气机、调和肝胃”,中期“健脾益胃、祛邪扶正”,后期“益气和血、补虚泻实”。
三管齐下,防住未病
和历代医家一样,王坤根非常重视“治未病”的理念。《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不能等到疾病发生后再治疗,而应重视养生,防患于未然。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养护脾胃,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还能阻断疾病的传变路径,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平时应如何养护脾胃?王坤根认为主要做好三点。
情绪平和:心态稳,脾胃安。中医认为,情绪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过喜、过忧、过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气机失调,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应保持平和心态,避免多思多虑。
饮食有节:懂节制,脾胃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对于脾胃的健康至关重要。宜细嚼慢咽、定时定量、清淡为主,每餐控制在七八分饱,忌食辛辣、生冷、肥甘厚腻、过硬的食物。王坤根特别提醒,虽然杂粮健康,尤其对三高患者有益,但在脾胃病活动期吃可能加重病情,建议粗粮细吃或粗细搭配。
适当保暖:避寒凉,脾胃舒。脾胃喜温恶凉,寒冷刺激会损伤脾胃功能。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或在低温天气中受凉,都会损伤脾胃。因此,适当保暖对于养护脾胃至关重要,尤其在寒冷季节,避免脾胃受寒是维持消化功能正常的关键。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温润,适时增添衣物,为脾胃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