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低质量社交让人难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  葵

社交关系对身心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社会交往越多的人,幸福感越高。然而,有益的社交不仅仅是“有个人说说话”,也不意味着朋友多,社交的质量其实比数量更重要。

人际交往可分为高质量社交和低质量社交。前者能让双方感到愉悦和满足,提升幸福感;后者则让人感到孤独和失望。常见的低质量社交包括:对方忽视我们的需求,总是需要我们提供资源来维系关系;双方交流不在一个频道,想法和价值观南辕北辙,无法互相理解;感受不到对方的尊重,感到被轻视或无视;更糟糕的是,交往中总是被批评、责备和嘲讽。这样的社交关系不仅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积极作用,反而可能让我们不断牺牲自己的利益,变得消极,限制个人成长。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交是一个权衡投入和收益的过程。一般来说,当一段关系中的收益大于投入,我们才愿意维持这段关系;而要是觉得自己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我们就需要做出调整、应对,甚至结束这段关系。

首先,观察他对其他人的态度。在社交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人,他们说话不好听还处处抬杠、态度冷漠,这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甚至受伤。但和他“断绝关系”之前,不妨先观察一下他是如何对待其他人的。如果他对大多数人说话都这样,那可能是他的个性、交往风格所致,而非专门针对我们。此时大可不必马上放弃这个朋友,可以把他们不中听的话当耳边风,不回应他的消极话语,或予以幽默地应对。等他们宣泄、吐槽完了,再聊正经事、快乐事,这其实也是健康的关系。但要是对方说话太过分,你也可以及时说出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对方一般能够理解并收敛。

其次,降低消极关系的交往频率。如果对方的责备或嘲讽只针对你,且双方处于平等的关系中(如同事、朋友),我们可以考虑减少交往频率,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情况严重的,甚至可以尝试逐渐远离关系。离开相处已久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有很多情感、利益纠缠在一起,但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别让自己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当发现某段关系总是给我们带来伤害而不是快乐,且善意提醒后对方也没有改变,那及时止损才是明智的选择。

最后,在特殊关系中尝试调整心态。有时我们受到的冷嘲热讽,来自有义务性的、不那么“平等”的关系,比如家中的父母。此时我们没办法改变关系或直接远离,那做出心态上和应对方式上的改变,会让自己好受一些。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年迈父母的处境,他们可能本身就处于社交孤立、认知能力逐渐衰退的状态,不理解、不接受甚至质疑你的选择和观念是正常的。而且因为是“自己人”,他们有时说话口无遮拦。这时候,可以自己默念“我爸说话就这样,除了家里人也没人听他说话了,就听他唠叨几句吧”,心里可能就不那么难受了。但是,如果内心过于委屈,必要时需和父母表明自己的底线、边界,比如可以说:“爸妈,我能理解您的不满,但是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我做得没错,不应受到批评,您也不应干预太多。”有时明确、坚定地说明立场和需求,反而能让关系的权力结构慢慢发生变化,让父母学会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