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讲师、亚足联/中国足协A级教练员 董午志
本报记者 叶雪辰
“总走路太闷,剧烈跑跳又怕受伤,有没有既有趣又安全的运动?”这或许是很多老年人面临的健身困境。如今,有这样一种起源于英国的“步行足球”运动正在国内悄然兴起,它既保留了足球的团队乐趣,能让老朋友们在绿茵场上笑着传球配合,又能在保证安全、避免奔跑冲撞前提下锻炼全身机能。
步行足球,亦称健步足球、走路足球,顾名思义是一种走着踢足球的运动方式。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讲师、亚足联/中国足协A级教练员董午志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一人制足球、室内五人制足球、沙滩足球是国际足联旗下的三种主要比赛方式,属于高强度运动,尤其职业足球比赛中跑动的顶级速度(或称为“冲刺速度”)基本可以达到每小时24公里以上。而步行足球是在传统竞技足球的基础上针对老年群体设计的,仅为步行速度,更适合老年群体的普遍体质状况。
董午志认为,步行足球的特点可以用“三缓三易”来概括。“三缓”,一是动作舒缓,老年人的身体活动能力相对有限,因此步行足球的强度和活动量较小,只准步行,不能跑步,也不允许铲球、头球、将球踢到2米以上等高强度动作;二是节奏舒缓,步行足球的场地小,不允许球员间发生对抗性的身体接触,因此对抗程度不激烈;三是身心舒缓,步行足球能促使中老年人在茶余饭后投入到户外社交运动中,有益于愉悦身心。
“三易”,一是动作易会,步行足球的参与门槛较低,不需要太高超的足球技术,只需让足球基本在地面上滚动,通过团队配合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即可;二是场地简易,没有太严苛的场地区域和设备的规定,只要地面平坦,利于步行和足球滚动;三是规则简易,竞赛规则并不严苛,比如可以不设守门员、球员可轮换位置自行担任裁判等。
董午志表示,老年人在保证身体正常活动的同时,可以多参与这项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降低代谢风险,尤其是久坐少动导致下肢和脊柱力量较弱,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近日一项由瑞典哥德堡大学主导开展的研究显示,老年受试者进行每周2次、每次40分钟的步行足球训练,持续12周后,其握力、移动能力、腰围、血脂、血糖得到显著改善。此外,球员们在配合踢球的过程中,用眼观察,竖耳倾听,张嘴交流,能促进大脑神经兴奋程度的保持,提高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改善心理健康。
年轻时就热衷于踢足球的老年人,了解基本规则后就能很快适应步行足球。而对于足球新手,董午志最推荐学习以下2个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1.脚内侧传球。以右脚踢球为例,左脚在球的左侧,右腿髋关节外旋,小腿向后摆,脚踝锁紧(脚尖上翘),用右脚内侧中央凹陷处踢球。2.脚背外侧运球。触球脚脚尖内扣,脚踝适度保持紧张,用脚背外侧(小脚趾至脚踝外侧区域)轻推球前进。
董午志建议,新手可接受一些专业指导以规范动作。练习时避免过度发力,如全力猛踢,以防肌肉拉伤或摔倒风险。运动前后需合理饮食和充分拉伸。运动服需透气吸汗,鞋子应选防滑软底鞋,人工草坪上建议穿碎钉足球鞋。注意,心肺功能很差、平衡能力不足或骨关节疾病患者不宜参与,应确保身体能正常活动时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