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医大师、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 凃晋文
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 陈俊
当外界没有声源,耳朵里却有嗡嗡声、蝉鸣声甚至火车轰鸣,很可能就是耳鸣。国医大师、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凃晋文教授提醒,耳鸣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耳朵。《黄帝内经》早已揭示耳鸣与全身健康密切关联,认为其是全身健康状况的“镜子”。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清窍失养或耳络不通,皆可引发耳鸣,涉及的脏腑有肾、心、脾胃、肝胆。其病机有虚有实,实者多因风邪侵袭、痰湿蕴结或肝气郁结,虚者多因脾胃虚弱、心血不足或肾元亏损。因此,中医治疗耳鸣需辨证论之。
风邪侵袭。寒暖失调,风邪乘虚而入,侵袭肌表,使肺失宣降,风邪循经上犯清窍,引起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可以选用芎芷散(川芎、白芷、细辛、生姜、葱白、苏叶、肉桂、陈皮、半夏、苍术、厚朴、木通、石菖蒲、炙甘草)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痰湿蕴结。平日嗜食肥甘厚腻,痰湿内生,困结中焦,致枢纽升降失调,湿浊之气上蒙清窍,引起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头重如裹、胸脘满闷等症状,可以选用涤痰汤(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陈皮、生姜、枳实、石菖蒲)祛湿化痰、升清降浊。
肝气郁结。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遂会使肝气郁结,气机阻滞,升降失调,导致耳鸣。肝郁日久可化火,肝火循经上扰清窍,亦可导致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胸胁胀痛、口苦咽干等症状,可以选用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行气通窍。
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劳倦过度,或思虑伤脾,致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宗脉空虚,引起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少气懒言、腹胀便溏等症状,可以选用益气聪明汤(人参、黄芪、甘草、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心血不足。劳心过度,思虑伤心,心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后心血耗伤,或气虚心血化源不足,不能濡养清窍,就会引起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心烦失眠、惊悸不安等症状,可以选用归脾汤(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远志、茯神、木香)益气养血、宁心通窍。
肾元亏损。中医有“肾主耳”之说,正如《灵枢》所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强调肾精对听觉的重要作用。若恣情纵欲损伤肾中所藏元气,或年老肾亏致肾气不足,无力鼓动阳气上腾、温煦清窍,就会导致耳鸣。这类患者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等症状,可以选用肾气丸(熟地黄、山萸肉、丹皮、山药、茯苓、泽泻、附子、桂枝)补肾填精、温阳化气。
需要提醒的是,出现耳鸣尤其是持续性耳鸣,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积极治疗耳鼻咽喉疾病、脑病等原发病,可以有效预防继发性耳鸣的发生。日常预防耳鸣,需谨记以下“三字经”。1.避外邪。注意头颈部保暖,尤其后脑勺不要受寒。2.慎起居。避免熬夜伤阴,可午时小憩养心阳。3.和七情。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境,可常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4.节劳逸。用耳勿过极,连续戴耳机不超1小时,使用耳机时音量不宜过大,避免长期接触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