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门诊输液不能一关了之

●专家呼吁,大医院应保留高需求专科门诊和急诊输液服务,确保符合指征的患者能及时治疗

受访专家:

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原院长 李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

本报记者 钟财芬

不少病患认为,输液见效快、更省事,常将其作为治疗首选。但近年来,各地很多大医院关闭了门诊输液服务。湖北省武汉市读者王学华来信反映,他最近生病就医需要输液,但到输液室才了解到,湖北省内几乎所有大医院都取消了门诊输液室,病人若有需求,须先办理住院手续,进入病房后才能输液,导致本可即时解决的治疗流程变得复杂繁琐。《生命时报》记者致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了解到,该院自新冠疫情后就关闭了门诊、急诊输液室,患者如需输液只能选择住院或前往社区医院。

不少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室

记者在北京走访、咨询后发现,北京协和医院仍保留门诊输液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航空总医院等都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服务,病患可通过急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或住院输液。

据介绍,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并非新鲜事。早在2016年,全国不少医院就开始部分甚至全面关停门诊输液服务。2016年1月,原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除儿童医院和儿科外,全省三级医院率先停止门诊患者抗菌药输液(注:抗菌药在输液药品中占比较大);同年3月,江西省发布通知,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探索取消门诊输液服务;随后,江苏、北京、湖北、广东等地不少医院陆续取消门诊输液室。

基于多方面考虑

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原院长李宁受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门诊输液给出统一规定,各地医院限制或取消门诊输液主要是由省级卫生部门或医院自发决定。他分析,取消门诊输液服务,可能基于多方面考虑。一是减少交叉感染。输液室空间相对狭小,患者过于集中,易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二是降低滥用风险。医学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2023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方式占比高达91.1%。过度输液会增加过敏、肝肾损伤、全身或局部感染等风险。三是缓解耐药问题。抗菌药是门诊输液中最常见的一类药物,滥用会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可能导致无药可医的困境。

记者致电北京市卫健委医政处后得知,关闭门诊输液室是应对抗菌药滥用、保障医疗服务安全的重要措施。北京正是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后,开始推动部分医院关闭门诊输液室。

此举还有助于推动分级诊疗。李宁表示,当前的医疗现状是,很多患者一不舒服就到大医院看病,导致大医院负荷过重、基层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取消大医院门诊输液,有助引导患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资源,确保大医院能专注于处理急、危、重、难、做手术的患者。当然,还可节约医疗成本。不必要的输液通常会导致药品过度使用和浪费,取消门诊输液能显著减少大医院在药品采购、设备管理、护理人力上的支出,提高诊疗效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医生判断患者需要输液主要基于两种情况:一是因各种原因无法口服药物;二是所需药物只有静脉注射的形式。临床上,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患者并不多,过去门诊输液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必要的。从北京佑安医院情况来看,取消门诊输液对临床诊疗的影响不大,因为符合指征的患者仍可在急诊、发热门诊等处进行输液治疗。

避免“一刀切”式做法

不过,王学华反映的“非住院不输液”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部分急需输液患者的便捷治疗路径,的确可能给患者带来不便,并产生不必要的床位资源浪费。病患们也大多不喜欢去急诊或社区医院输液的替代方案,因为大医院急诊基本为“一天一挂号,一天一开药”,每次去都需重新挂号、分诊、开药,流程繁琐且耗时较长;而社区医院药物储备不如大医院,可能缺少某些药物,尤其是某些抗菌药。针对患者反映的问题,记者分别向湖北、北京等地卫健委官方热线询问应对方案,得到的回应是建议通过官网“咨询投诉”“咨询建议”等栏目留言,或直接向上级部门反馈。

考虑到现实情况,李宁认为,大医院在取消门诊输液这一问题上,应避免“一刀切”式的做法,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确保医疗质量与患者便捷性的平衡。

“大医院应采取差异化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将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引导至社区医院;同时,保留高需求专科门诊和急诊的输液服务,确保符合指征的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输液治疗,并优化普通门诊转急诊、急诊转社区医院输液的流程,以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就诊的便利性;对于确需多次输液的患者,急诊可建立便捷的预约系统,减少复诊患者的挂号和等待时间;还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与社区医院电子病历和处方共享,若社区医院缺乏相应药物,可基于患者病情一次性开具足额处方,供其在社区医院使用。”李宁建议,同时要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药品供应能力,确保其接得住大医院回流的输液患者。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加强医生培训,提升医生对输液适应证的精准判断能力,加强公众科普宣教,引导患者树立科学用药观念,消除对输液的过度依赖,减少不必要的输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