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在大多数人眼中不过是小事一桩,吃点药就好了,不用太在意;但也有些人即便用了药,却依旧不见好转。殊不知,这看似寻常的咳嗽背后,可能是哮喘在作祟。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极为隐匿,即使没有喘息和呼吸困难,也能悄然无声“找上门”,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不小的威胁。
CVA是一种哮喘的非典型表现形式,以刺激性干咳为主要症状,具有持续、剧烈、不易缓解等特点,在夜间及凌晨咳嗽尤甚,病程通常持续两个月以上。与普通哮喘不同,CVA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致使很多患者误把它当作普通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支气管炎,常常被忽视或误诊。研究表明,尽管咳嗽变异性哮喘在成人和儿童中都较为常见,约占慢性咳嗽的1/3。但因其症状的隐匿性,患病率难以准确评估,许多患者未能及时获得正确的诊疗。
目前,CVA病因尚完全不明确,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有过敏史、鼻炎病史或是家族中有哮喘患者的人群,患上CVA的风险更高。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冷空气、运动、身处强烈气味(如香水味、烟雾等)环境、暴露于花粉中以及感冒等,都可能诱发 CVA或加重病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警惕是否患上了CVA,须及时就医排查。
尽管CVA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使哮喘病情得到理想的控制甚至“临床治愈”。然而,大众对CVA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疾病的及时有效治疗。许多人认为只咳不喘就不是哮喘,将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普通咳嗽混淆,并使用抗生素治疗炎症,由于CVA引发的是气道炎症,抗生素对此无效,需要通过抗炎药物抑制炎症因子进行治疗。还有部分患者在咳嗽症状减轻后,便擅自停药,这些都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者进展,给肺功能带来严重损伤。
对于CVA的治疗,临床常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生物制剂等,其治疗原则与典型哮喘相同,大多数患者可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复合制剂有效控制症状。最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中,推荐ICS/LABA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时间在8周以上。因部分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或治疗反应不佳,这些患者需要更长期的治疗。当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且肺功能恢复基本正常并维持平稳状态,可考虑降级治疗。因此,CVA患者应当通过规范的抗炎治疗与足疗程管理,阻断病情进展,为咳嗽正式画上“终止符”。
如果连续3个月及以上规范使用中-高剂量ICS-LABA治疗方案,CVA患者病情仍然控制不佳,存在发展为重度哮喘的可能性。在哮喘患者中,重度哮喘约占所有哮喘患者3%-10%,治疗难度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出现与应用,重度哮喘的治疗迎来突破性进展,为受困于重度哮喘的患者带来了全新希望。生物制剂通过靶向抑制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生物因子,能够减轻患者的气道炎症,有效缓解咳嗽等症状,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频率,更好地控制病情。刚刚公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首次提出哮喘可“临床治愈”的全新理念,不仅颠覆了过往人们对重度哮喘难以治愈的固有认知,也意味着未来重度哮喘患者将有望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平,降低急性发作、持续性气流受限、药物不良反应和哮喘相关死亡的未来风险,为众多长期受重度哮喘困扰的患者带来希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重度哮喘患者通过规范的自我管理,达到良好的哮喘控制甚至“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