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干细胞是如何修复子宫内膜的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 邓华丽

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全身多种组织中广泛存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实现扩增,并具有“横向分化”或“跨系分化”的能力,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干细胞因其这一特性而成为组织工程研究的首选种子细胞。对于子宫内膜损伤的病人,利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能否使损伤的子宫内膜再生,从而补充缺失的子宫内膜。

血管新生是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用细胞因子、细胞或其他物质刺激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提高组织的供血供氧,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称为治疗性血管新生。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性血管新生,首先要求移植的干细胞具有趋化和迁移能力,亦称为归巢能力,即迁移到损伤的特定区域,并且定居于此,进而发挥各种组织修复功能。

很多研究者强调,干细胞具有丰富的分泌活性,其发挥作用可能是由于旁分泌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的分泌。如生长因子,抗炎和促炎因子,抗凋亡因子等。

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可以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胎盘生长因子(PIGF)、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等众多与血管新生相关的细胞因子。基于干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证明,干细胞在体内也可以通过分泌并提高组织内的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利于血管新生,从而促进缺血组织的修复。移植的干细胞进入损伤部位后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产生细胞因子。

3.干细胞缺少免疫原性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普遍接受的干细胞的主要的免疫学特性是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能力。干细胞的低免疫原性表现为表达低水平的HLA/MHCⅠ类分子、非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不表达共刺激分子,以及不引起同种异源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目前更多的关注集中到干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能力。

体现干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的最好例子,是输入同种异源的干细胞能够有效治疗对免疫抑制剂不敏感的重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干细胞的免疫抑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细胞因子微环境是影响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干细胞还具有固有免疫的某些功能,如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节NK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最终透导抗炎效应和(或)免疫耐受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