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午9:30,鄞州区下应街道海创社区海上心客厅内人头攒动。一场降温17度的“倒春寒”未能阻挡老人们的热情,由社区发起的“银龄易物市集”如期开市。62岁的刘凤琴麻利地摆出闲置的衣物,转头和邻摊的曹玉霞聊起一件绿色晚礼服的来历:“这件礼服我年轻时穿去演出,现在留给小姑娘,多喜庆!”话音未落,几位居民已围拢议价。
“扔东西是门学问,得琢磨谁更需要它。”67岁的蒋洪英指着婴儿车上成堆的毛绒玩具笑道。她曾是小学数学老师,如今用“分类思维”打理闲置:玩具按年龄分组,绘本按主题排列,甚至为每件物品撰写“使用指南”。“用数学课教的逻辑做置换,成功率更高!”活动当天,她成功用玩具换到孙辈的科普读物,还帮邻居牵线匹配了咖啡机和养生壶。
海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张玉梅观察到,许多老人将易物市集视为“脑力锻炼场”:有人通过观察需求留言板来调整摊位的陈列;有人化身“谈判专家”,用一杯手磨咖啡换走一台折叠自行车;更有八旬老人用闲置渔具“以物换物”三次,最终换得一副老花镜。“老年人对物品价值的判断力和对人际需求的敏感度,远超我们预期。”张玉梅感慨。
市集现场还设有一面“心愿墙”,一张“想学智能手机拍照”的便签引发关注。写下愿望的周玲芳坦言:“从农村来宁波带孙子后,总觉得自己是外人”。而这次她不仅用旧电磁炉换到一部二手智能手机,更与摄影社成员俞一民结成互助对子。“他教我发朋友圈,我教他腌咸菜,现在买菜路上都有人打招呼了!”周玲芳的转变并非个例。据统计,首场市集中,72%的参与者为随迁老人,超半数通过置换建立起新社交圈。
更令人惊喜的是,九成摊主主动提出“下次要带更多东西来”,并自发设计出“闲置积分卡”,计划用累计积分兑换社区服务。“我们正在开发‘银龄智库’平台,让老人分享收纳技巧、旧物改造经验。”张玉梅表示,未来将把市集升级为月度“银龄创意展”,增设旧物改造竞赛、代际交换专场,让老年智慧持续赋能社区。
当年轻人在“二手平台”熟练操作时,海创社区的银龄族用更温暖的方式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这场易物狂欢,不仅让旧物流动,更让老年人的社会价值重新“被看见”,老年群体的认知活力与社会价值,远比想象中更耀眼。
通讯员 潘楹 凌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