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 庄一强
本报记者 牛雨蕾
近期,美国医疗系统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裁员潮。3月27日,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表示,将裁减约1万名员工。此次裁员影响到几个重要机构,包括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医疗机构的裁员潮来得更早,克利夫兰诊所2月宣布裁撤上百个行政管理岗位。麻总百瀚医疗系统紧随其后宣布裁员,涉及上百名行政管理人员。据统计,美国去年共有73家医院或医疗系统进行裁员。美国医疗系统为何会发生这场裁员潮?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主任庄一强表示,这场裁员潮与美国国债(美国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屡创新高有关。截至2月,美债已突破36.4万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GDP的123%。为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推进联邦政府“瘦身计划”,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则在“瘦身”范畴内。医疗机构方面,裁员潮与经济原因相关。比如,麻总百瀚医疗系统在公布裁员的内部邮件中称,此举是“优化成本结构的必要举措”。
美国医疗机构之所以入不敷出,庄一强分析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是医保支付倒挂。美国没有全民医保,长期以来,65岁以上老人、低收入人群通过联邦医疗保险、医疗补助支付医疗费。但据列文医疗咨询集团报告,美国联邦医保给医院的报销额度为平均成本的92%,即医院为老人、低收入群体看病,每产生100美元医疗支出,就需自行承担8美元的缺口。老人、低收入群体之外的成年人,则需通过企业或个人自行购买商业保险来保障医疗。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就废除了前任奥巴马总统颁布的《平价医疗法》,拜登总统上台后也未能恢复,导致全美商业医保价格逐年升高,商业拒保现象增加,使得全美商业保险覆盖率不断下降。没有能力购买商业保险的人群生病了就会一拖再拖,最终通过急诊来寻求“慈善医疗”,即先治病后付钱,且医院必须接诊。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医疗费超过承受能力,患者就可能逃单,导致医院出现大量坏账。
二是成本飙升。近年来,美国医疗机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以克利夫兰诊所为例,护理人员短缺迫使医院高价雇佣“小时工”,成本比全职员工高40%。此外,临床医疗事故保险费、药品价格和能源开支也在上涨,使医院运营成本迅速飙升。许多医疗机构一开始为了节省成本精简人手,但人手变少后,医疗服务下降、医务人员压力增加,医院又不得不聘请“小时工”,这些人的专业水平低,增加了医疗事故发生率,反而导致成本升高。
庄一强表示,这场裁员潮才刚刚开始,将给美国医疗系统带来连锁反应。一方面,联邦政府裁撤的多为负责疫情监测、新药批准、贫困人群保险等方面的人员,会降低全美公共卫生监测和应对能力,延长新药和医疗器械审批时间,加剧医疗资源不平等。另一方面,虽然当前医疗机构裁撤重点集中在非医疗人员方面,但如果短期没有较好的替代方案,如利用人工智能承担病历录入等工作,同样会加重医疗人员的工作负荷。此外,裁员会增加患者非紧急手术的预约排队时间,延误患者病情。
为降低裁员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和医疗机构采取了多项措施。比如肯尼迪宣布,将创建名为“美国人健康管理局”的新部门,把卫生与公共服务部中负责解决物质成瘾、职业安全等问题的办公室,合并成一个中心办公室,重点关注慢病预防和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卫生资源。医疗机构方面,正在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来管理病历、预约挂号等。也有部分医疗机构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克利夫兰诊所在裁撤非临床人员的同时,计划扩招500名临床护士和200名专科医生。该院院长汤姆·米哈列维奇表示:“我们必须确保每一美元都直接服务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