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王佐岩
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手腕或颈部来感受脉搏跳动,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基本功能。但不少人在日常检查时发现,自己似乎摸不到一侧脉搏,或发现一侧脉搏明显比另一侧弱。这种状况除了手指摸错位置、力度不当等操作因素外,还可能提示潜在的血管性疾病,需引起重视。
动脉狭窄可导致一侧脉搏摸不到或较弱,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当脂质和炎性物质在动脉壁上沉积,血管内腔逐渐缩小时,血液流量下降会导致相应部位的脉搏减弱或消失。若狭窄发生在上肢主要动脉,如锁骨下动脉或桡动脉等部位,就可能出现这一侧脉搏无法被摸到的情况。
先天性动脉细小或变异、血管炎症、血栓等,也可能不同程度地阻碍血流通过,造成同样的临床表现。若这种血流受阻持续时间过长,患肢可能出现麻木、乏力、发凉或颜色异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组织缺血性坏死。
68岁患者李先生之前在晨练时,经常感觉左前臂酸胀,休息后未见明显好转。一次,他无意间发现,自己几乎摸不到左手腕处的桡动脉脉搏,右侧却十分明显。起初,他以为是测脉搏的手法出现了问题,但反复尝试后发现依旧如此。他还注意到左手怕冷,稍遇低温就会变得苍白,甚至有刺痛感,于是来到医院就诊。经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医生发现他的左锁骨下动脉存在严重狭窄,使到达左臂的血液量大幅减少。医生在使用球囊并放置支架后,李先生的血管通路逐渐畅通,左前臂脉搏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局部症状也随之改善。
普通人一旦发现一侧脉搏明显减弱或无法摸到,应首先确保测量手法准确;若尝试多次后情况持续,或伴随手脚麻木乏力、皮肤颜色改变、发冷或运动时容易疲劳等,务必尽快就医。通过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医生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具体位置和程度,并据此决定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干预治疗。若能在早期及时发现并治疗,多数情况下可避免严重的组织缺血或坏死风险。
日常生活中,维持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其要严格控制相关指标,降低动脉斑块形成与血管狭窄的机会。同时,戒烟限酒,遵循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都有助保护血管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