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国医大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陈彤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徐佳 曹为 朱慧婷 □副主任医师 苏婕 吕景晶
编者的话:春季的天气,时而温暖和煦,时而寒风刺骨,时而狂风大作,时而阴雨绵绵。在这种气候下,肌肤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生命时报》特邀105岁的国医大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陈彤云教授,分享春季养肤秘籍。
化瘀埋线 消色斑
黄褐斑属中医学“黧黑斑”“肝斑”等范畴,是一种色素代谢障碍引起的、呈对称分布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轻者为淡黄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似面罩般遍布于面部。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易诊断而难以治疗。
陈彤云提出“无瘀不生斑,有斑必有瘀”理论,认为化瘀是治疗黄褐斑的关键准则。内服治疗方面,她凝练出补中益气化斑汤、益肾疏肝汤、养心化斑汤等有效方药;外治方面,她自创养血祛斑散、桃花养颜散等中药面膜,通过直接作用于面部,达到美白、祛斑、养颜等功效。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她还会重视个体差异,配合针灸、耳穴贴压、穴位埋线等中医特色技术,疏通经脉,扶正祛斑。
黄褐斑患者日常应重视防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户外活动需加强物理、化学防晒;每日护肤需注重温和清洁与保湿;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抑制黑色素合成;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避免焦虑抑郁加重肝郁气滞;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充足、运行通畅。
需要提醒的是,治疗期间应遵医嘱复诊,排除妇科、内分泌科疾病等,并根据皮肤状态调整方案,即使斑淡化了也需坚持防晒与皮肤护理,以实现长期稳定。
内外结合 治痤疮
痤疮俗称“青春痘”,属于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肩背部、前胸部等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皮损。中医将痤疮分为风热证、湿热证、血瘀证、痰凝证、冲任不调证等,病位多在肺、脾、肝、肾,其中肺胃湿热证在临床中最为常见。
治疗痤疮,多以内服外用相结合。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开具内服汤药方剂,以清热、清肺、解毒、除湿为法消除痘痘。其次,搭配应用中药膏、火针治疗等外治疗法。比如,可根据不同病情取用相关药物,制成中药面膜,通过局部用药增强疗效。临床常用的复方化毒膏、芙蓉膏、黑布药膏等,可针对性治疗不同皮损表现的痤疮。火针治疗痤疮,具有针、灸双重功效。痤疮的病机中,无论肺热还是脾湿生热,“热”贯穿疾病发展的全程。火针温热,可借火助阳,透毒外散。
痤疮患者应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精神紧张、思虑过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和甜食,以免加重病情。
清热除湿 医皮炎
面部皮炎是一种以面部红斑、丘疹、瘙痒、脱屑等为表现的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学“面游风”范畴,对应西医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等,春季相对高发。不同原因导致的面部皮炎,表现各有不同。光敏性皮炎在日晒后加重,脂溢性皮炎在出油多的部位常见,激素依赖性皮炎在停用激素后迅速加重,特应性皮炎常伴有面颈皮肤干燥及下睑颈部皱褶加深等。在中医看来,其共同病机在于湿热、血热、脾虚、血燥等。
对于湿热蕴肤者,可采用中医皮肤科创始人赵炳南教授经验方清热除湿汤,清热凉血、除湿退红;光毒过敏者,可用院内制剂抗敏合剂,凉血解毒、抗敏止痒;脾虚湿蕴瘙痒明显者,可用除湿止痒汤或院内制剂除湿丸,利湿健脾止痒;血热者,可用解毒凉血汤,清热凉血、解毒退斑。外治法在皮炎的治疗上依然奏效,用清热解毒中药湿敷,可迅速起到清热消肿、退红止痒的效果;面部皮炎合并敏感皮肤或唇炎者,外涂院内制剂甘草油,可安抚舒缓、清热润肤;面红明显者,可在大椎穴处放血。
面部皮炎日常护理应做到“三要三不要”:清洁要选用弱酸性洗面奶和清水,要使用温和、保湿的护肤品,要优先物理防晒(遮阳伞+口罩),必要时使用SPF30+防晒霜。不要过度去角质,不要受冷热刺激,不要盲目使用网红药膏。对于病因不明的面部皮炎,可写“皮肤日记”,记录每日接触物、饮食与症状变化,寻找可能的诱因。
循经按穴 紧容颜
在干燥的春季,面部皮肤容易松弛,这无疑会让人显老。更年期女性面部松弛下垂的现象,与中医理论中的“肝肾不足”及“气血失调”紧密相连。从中医角度看,女性在45~55岁时,冲任二脉的功能逐渐衰退。其中,肾精亏虚直接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导致面部皮肤失去弹性,出现松弛。与此同时,肝血不足则使筋膜无法得到充分滋养,筋不束肉,进一步加剧了面部下垂状况。此外,三焦的气化功能在这一时期也会有所减弱,导致水液代谢平衡被打破。这种代谢失衡容易引发面部浮肿,从而加剧了松弛现象。这些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后者指出,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真皮层变薄以及弹性纤维断裂,表现为面部松弛。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美容提出了一套核心调理方案,其中经络穴位激活法备受推崇。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有效疏通经络、提升阳气,从而达到提拉面部的功效。具体来说,承泣穴位于瞳孔直下的眶缘处,经常对其进行点按并配合艾灸,可显著增强眶周支撑力,改善眼袋松弛现象;颧髎(音liáo)穴位于颧骨下缘凹陷处,用拇指关节螺旋式揉压,每次持续3分钟,可有效淡化法令纹,使面部更加紧致;颊车穴位于下颌角前上方,采用“按—提—定”的三步手法进行按摩,配合砭石刮疗,能够显著提升下颌线,使面部轮廓更加清晰。
除了经络穴位的调理外,生活方式调摄同样重要。中医强调子午觉的养护,患者务必在亥时(21~23点)入睡,此时三焦经当值,有助于皮肤的修复与再生。情绪管理也不容忽视,日常要保持好心情。
滋肾养血 能生发
现代生活中,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不健康、睡眠不规律等,脱发问题日趋普遍化、年轻化,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颜值”。
脱发类型有十余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雄激素性秃发,也被称为脂溢性脱发或早秃,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毛发进行性减少疾病。男性主要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后移和(或)顶枕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变细;女性主要表现为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一般无前额发际线后移。
中医学称脱发为“蛀发癣”,认为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使毛发生长之源不沛;加之饮食不节,恣食辛辣厚味,致湿热内蕴,熏蒸于上;部分因七情失节,五志化火,热伏营血,风气内生;或起居不慎、风邪外袭、闭塞毛窍,使营卫失调、腠理不固、脉络瘀阻,精血生化不利,毛发失于荣养而脱落。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且“精血同源”。因此,滋肾阴、养肝血、安精神是脱发的治疗总则。此外,临床上患者通常伴随明显的皮脂溢出,中医认为这与湿邪相关,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常佐以健脾除湿药物。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以祛湿健发汤、苣胜子方、柴胡温胆定志汤、神应养真丹、十全大补丸等方药,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内调方案,并结合自制养血生发方、祛油生发方外洗,复发生发酊涂擦,局部针刺、循经皮内针、红光照射等局部外治,可迅速改善脱发症状,快速焕发毛发新生。
为避免脱发的发生或加重,建议日常注意以下保养要点:保持头皮清洁,做好头皮保湿;每天早晚梳理头发、按摩头皮;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精神内耗;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