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让晚年时光慢下来

受访专家: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

本报特约记者 莫雁麟

很多老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逛完早市回家休息一会儿,再看时间就已临近中午;原本打算把家里收拾一下,结果还没怎么干就要做晚饭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时间过得飞快。一项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报告》杂志上的研究,曾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选取499名14~94岁的参与者,评估他们对时间流逝快慢的主观感知,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流逝得越来越快。

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会根据记忆中事件和变化的密度来判断时间的长短,当检索到记忆片段很丰富时,人们会误以为时间持续了很久。例如童年时,身体每天都有新变化,大脑每天都在记录新发现,因而感到时间格外漫长;成年后人们对周围的一切更熟悉,生活也趋于规律,大脑为“节省内存”而“压缩处理”这些重复的日常,使记忆变得稀疏,时间仿佛也在飞速而逝。老人退休后的居家生活,往往长期缺乏新体验、新变化,对时光飞逝的感知尤为明显。此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老人的时间被悄悄“偷走了”。

一是老人认知能力衰退,可能由于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当下分秒的流逝,让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记忆力下降也可能使老人在回忆过去时,只记得部分关键的时间节点,忽略很多重要细节,产生“小孩仿佛一下子长大,自己一瞬间变老”的记忆偏差,只有经人提醒或仔细回想时才会想起诸如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学、辅导作业等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填充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二是老人身体机能变化,导致行动效率下降,与年轻时的麻利干练形成鲜明对比,更强化了“时间不够用”的无奈。三是很多老人退休后,生活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对具体时间的关注减少,缺少“等着下班,等着放学”这种对具体时刻的主动期待。四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有些老人难以适应和融入,容易觉得自己“追赶不上”,从而引发时间不够用的焦虑。

对于老人来说,这种对时光飞逝的主观感受可能引发多种心理困扰。曹大刚指出,人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曾在工作中体验到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减少,而时光的飞逝感进一步加强了无力感和无价值感,容易产生对生命有限性的过度担忧,加剧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因此,曹大刚建议,老人应调整生活节奏和内容,让晚年时光慢下来。

首先,老人可以给生活加点新鲜感,给大脑输入多元信息,增加记忆“密度”。例如到没去过的地方旅行、学习制作新鲜美食等,还可以养一只宠物、种几盆花,观察其生长的细微变化,感受这些富有生命力的陪伴带来的活跃和惊喜;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给自己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刺激一下“懒惰”的大脑。与此同时,注意减少刷手机、看电视等“自动化”行为。

其次,参与益智类活动有助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并将老人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实中,集中在当下这一刻。例如,老人可以通过棋牌类游戏锻炼认知能力,在走每一步棋、打每一张牌的喜悦或失落中,专注于当下真实的情绪体验;编织、陶艺、剪纸等手工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除了锻炼手指、提高大脑灵活性外,完成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也能让老人获得成就感。

最后,曹大刚鼓励老人故地重游,比如带着子女回到自己曾经读书、工作的地方,讲述当年往事,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带来的“穿越”感,激活回忆中细小而鲜活的瞬间,从心理上更贴近年轻时的自己,充盈对过去时光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