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无饿医院”盯紧患者营养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  石汉平

国民营养计划临床营养行动“无饿医院”建设项目主任、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  王 莉

本报记者  钟财芬

从“无痛医院”减轻患者身体煎熬,到“无呕病房”消除化疗副作用,中国医疗体系对人文关怀的探索从未停歇。2024年11月9日,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临床营养行动专家委员会正式发布《建设“无饿医院”,保障患者安全管理规范专家共识(2024年版)》,全面启动无饿医院建设,将对患者的关怀延伸至更贴合生命根本需求的营养层面。早在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就作为全国首家无饿医院建设试点单位,率先开启相关实践。历经7年,如今在全国推广的无饿医院究竟什么样?

因病“挨饿”

吕萍(化名)是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示范病房的一位患者。两年前,她在当地医院确诊为结肠癌。然而,化疗未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后期肿瘤大到占领腹腔,导致她吃不下饭。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让吕萍的身体每况愈下。2024年,她来到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时有气无力、皮包骨,被评估为严重营养不良。在这样糟糕的状况下进入手术室,无疑九死一生。

为了让吕萍有足够的体力和抵抗力迎接手术,营养治疗迅速启动。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石汉平分期采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方式为她补充营养,等到她的身体有了更多能量,蛋白质指标和凝血功能等显著改善,才让外科操刀进行肿瘤切除。术后,吕萍小肠只剩普通人的一半,石汉平又制订了精细的营养方案,让她一步步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再回归日常饮食。石汉平表示,当查房时看到碗里见底的粥,他才真正觉得吕萍有了生机。

像吕萍一样因患病而“挨饿”的人不在少数。石汉平表示,早在1974年,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营养计划主任巴特沃斯就发表了《医院里的骷髅》一文,指出住院患者是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石汉平说:“50年后的今天,‘骷髅’依然存在。”数据显示,20%~60%的患者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30%~80%的患者住院期间体重显著下降。无饿医院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饿”即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其核心理念在于凝聚全院力量,全方位、系统性地预防和治疗营养不良。继北京世纪坛医院之后,云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医院相继加入试点。

国民营养计划临床营养行动“无饿医院”建设项目主任、北京小汤山医院副院长王莉表示,无饿医院从临床诊疗、职能管理到后勤保障均进行深度优化,覆盖患者全周期诊疗。门诊时,专科营养门诊会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营养诊断与膳食指导;住院阶段,营养筛查被纳入入院必检流程;临床营养师团队定制“治疗餐”,患者扫码即可匹配病种专属餐食,并开通随订随送服务,确保患者立等可取;术后启动营养治疗,缩短康复周期;出院后,衔接社区医疗体系,延续追踪指导营养。

后果糟糕

为什么医院是营养不良高发地?石汉平认为,这是疾病、医疗行为与认知盲区共同造成的困境。

疾病首当其冲,会导致患者不想吃、吃得少、难消化。例如,原发病及药物、化疗等治疗手段会影响味觉导致厌食,肿瘤可能压迫消化道引发呕吐,肠梗阻则迫使机体陷入“消化瘫痪”。其次,医疗操作可能加剧饥饿。频繁的肠镜、血检等要求禁食、禁水,会打乱进食节奏,使患者不断陷入间歇性禁食状态。此外,“医院的饭不好吃”是国际普遍现状。加拿大调查显示,仅8%~35%的院餐符合营养标准。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医学体系“营养盲”。营养学长期被边缘化,未被作为临床学科;医务人员和患者习惯将营养视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卫生管理部门缺乏刚性诊疗规范。

石汉平表示,营养不良的影响远不止体重减轻、样貌枯瘦,其危害巨大。

引发代谢紊乱。一项纳入86家三甲医院6162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研究显示,八成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其中96%代谢紊乱。这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血糖血脂尿酸等指标异常,增加心血管、胃肠道等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影响临床结局。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是导致患者临床结局恶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治疗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营养不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风险增加45%。

增加治疗费用。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康复受阻、手术出现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

“很多患者在医院挨饿,挨饿的后果很糟糕。”所以,石汉平认为,医院必须成为筑就营养防线的主战场,建立无饿医院意义重大。

医疗新基建

北京世纪坛医院的实践,验证了无饿医院建设对于改善医疗质量的卓越效果。调查显示,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该院出院的239例小肠、大肠、直肠手术患者中,相较于未进行营养治疗的患者,单纯肠内营养治疗组患者住院费用减少13.41%,术后并发症风险降低75%;肠内营养联合营养会诊组住院费用减少28.78%,并发症风险降低96%。石汉平表示,营养不是补充,不是辅助,而是一线治疗。只有将营养不良视为急症、重症,医疗才能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初心。要建好无饿医院,必须让营养干预成为医疗“新基建”,从三大维度系统性重构。

临床:落实二元诊断。对标放射科等医技科室,设立营养诊断室。确保各科住院患者在接受原发病诊疗的同时,获得营养诊断。另外,将营养状态纳入电子病历核心参数,确保临床医生重视,及早联合营养师等进行诊断干预。

管理:驱动系统变革。改善行政管理是建设无饿医院的重要推手,可通过多举措促进营养干预与临床诊疗深度融合,如缩短检查性禁食时间,调整诊疗、供餐时段,保障患者规律饮食;组建多学科营养治疗小组,整合医师、营养师、药师等为患者制订营养方案;规范营养诊疗路径,将营养诊断与营养治疗纳入疾病标准化诊疗,实现全程动态监测;强化营养科建设,按1∶150~1∶200的比例配足营养师,并在资源保障、绩效考核中明确临床营养科地位。

教育:重构培养体系。推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将临床营养诊疗技能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医生对疾病与营养代谢关联的认知。同时,将营养诊疗能力纳入医师执业考核标准,通过继续教育、院内营养病例讨论会等,更新医护人员营养治疗理念,为无饿医院建设奠定人才与认知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