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 方 浩 □护理部执行主任 冯 丽□麻醉科护士长 王树欣
本报记者 虞 晔
上海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近四成。守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成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团队走进梅陇镇,共建“老年健康辅导站”,未来将以此为依托,进行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筛查,实施老年人跌倒预防分级管理,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跌倒预防、跌倒后应急处置教育等,让老年人远离严重跌倒伤害。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副院长方浩告诉记者,老人跌倒常被称为“最后一摔”。老人跌倒易骨折,若头部着地,还会导致脑外伤出血。多数老人跌倒后需卧床静养,而身体活动减少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肌肉无力、食欲下降、消化道疾病等。老人伤口愈合相对慢,易引发感染,造成二次伤害。有些老人还会因跌倒出现焦虑、失眠等问题,甚至不配合治疗。该中心麻醉科护士长王树欣表示,老年人跌倒的风险因素包括视力、认知、服用药物、肌肉力量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骼肌系统功能变差,肌肉和关节功能减弱,导致活动能力下降。部分老人在服用降压药后,可能因低血压引起步态不稳、下肢乏力。
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自2024年7月,开展老年人跌倒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科普体系建设与推广项目,旨在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体系。该中心召集骨科、全科医学科等,组成老年人跌倒预防与管理小组,制作有关跌倒预防的指南、康复指导手册等科普作品,相关科普案例也同步在线上发布。今年3月起,该中心将“医学科普讲座、来院免费体验、免费医疗培训”整合成赋能包,配送至梅陇镇各网格阵地、各街区、各党群服务站。下一步,“老年健康辅导站”将先在上海闵行区11个社区铺开建设。
方浩表示,预防老年人跌倒分以下几步。第一,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跌倒风险筛查,实施跌倒预防分级管理。在“老年健康辅导站”,医生通过让老年人扫描二维码填写跌倒评估量表,结合运动能力、视力、用药史等多维度评估,将其跌倒风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级。第二,医生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人群,提供个性化方案,如高危人群每周接受平衡训练指导,中危人群穿防滑鞋垫、改造家中浴室扶手,低危人群通过一些运动课程提升肌力。第三,给跌倒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提供专项康复护理技术。老年人跌倒后易出现骨折,手术出院后要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使用支撑器练习行走,同时局部按摩增加肌肉力量。同时,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专家每周五会到社区,对护工和家属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培训,让患者出院后能接受全面康复护理。
方浩说,分级管理能精准识别不同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于高风险人群,专业团队提前介入,提供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措施,可降低跌倒发生率并减轻造成的严重后果。
“老年健康辅导站”的推行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护理部执行name="_GoBack">主任冯丽表示,老人对跌倒往往有两种极端心态,要么过于自信,自认为不容易摔跤,要么过于恐惧,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导致跌倒的活动。“老年健康辅导站”在社区推广初期,一些老人参与筛查和干预的积极性不高,应帮他们逐步建立适度的跌倒风险感知。其次,“老年健康辅导站”的建设、运营需要持续投入人力和资金,志愿者和社会资金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最后,开展跌倒风险评估和干预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人员数量不足,需加大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