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碳水吃好,人不易老

新研究显示,纤维含量高的谷薯杂豆等可以让人年轻0.38~1.33岁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金  晖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临床营养科主任  王  媛,本报记者  田雨汀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但常被误认为肥胖、糖尿病的罪魁祸首。近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新研究为碳水正名:碳水确实会影响生物年龄,但关键不仅在于摄入总量,更在于“碳水质量”。换句话说,碳水吃得差,人更容易老。

好碳水重在质量

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脂肪并称三大营养素,可被机体分解为葡萄糖或转化为可储存的能量,细胞识别、遗传物质组成等关键生物过程,均离不开碳水化合物。

新研究纳入美国2331名38~43岁参与者,通过问卷调查、血液标志物评估饮食对生物年龄(反映机体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和实际年龄(从出生到当前的实际时间长度)差距的影响,并提出“年龄加速值”概念,比如甲、乙的实际年龄为45岁,但甲的生物年龄是48岁,“年龄加速值”为+3岁(比实际显老);乙的生物年龄是41岁,“年龄加速值”就是-4岁(比实际年轻)。

根据每日摄入总碳水化合物与总膳食纤维的比值,可衡量其饮食的碳水质量:数值越低,说明主食高纤维、低精致,质量更高;数值越高,则质量越差。结果显示,碳水质量最高组(碳水/纤维=8.5),“年龄加速值”为-1.33~-0.38岁;质量最差组(碳水/纤维=19.3),“年龄加速值”为+0.59~+1.58岁。

针对新研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表示,富含膳食纤维、加工程度低、营养密度高的主食,如谷薯类、杂豆类、水果,都可称为“优质碳水”,而蔗糖、果葡糖浆、玉米糖浆等添加糖,几乎只提供热量,缺乏膳食纤维,属于“劣质碳水”,可通过以下机制直接或间接让机体“显老”。

精制碳水,引发血糖地震。精米白面,尤其是甜点、蛋糕等精制碳水的升糖指数(GI)高,血糖就像“坐过山车”,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高血糖本身就是“衰老加速器”,为了降糖,机体会反复分泌大量胰岛素,引发胰岛素抵抗,干扰正常代谢,加速各类细胞老化。

纤维太少,好菌群被饿死。膳食纤维是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燃料”,碳水质量低意味着膳食纤维少,拟杆菌等有益的“主力军”缺乏营养,数量大大减少,无法压制有害菌,打破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于是,肠道开始发炎,产生的内毒素更易进入血液,随之循环至全身。

废料累积,激活各类炎症。添加糖等劣质碳水会分解为过量葡萄糖,最终形成“糖化终产物”,引发血管硬化、关节僵硬等不可逆损伤;激活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形成“衰老-炎症-疾病”的闭环。

北京老年医院老年医学科、临床营养科主任王媛表示,新研究纠正了不少人的错误认知,碳水之所以会影响生物年龄,原因不只是摄入的总量,还有它与纤维的比例,健康人群的碳水/纤维目标比值建议不超过10:1。但目前,超九成人的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主食吃多少要分人群

日常饮食中,蔬菜、肉、蛋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碳水主要来源于主食和水果。金晖表示,100克(相当于10厘米直径碗的一满碗)熟米饭约含30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60克面包或“扎实”的馒头。对于膳食纤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下称《指南》)建议摄入25~35克/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可提供约15克,其余可通过谷薯等补充。具体到不同人群,摄入量和种类有些许差别。

青少年:多吃主食、优选谷薯。青少年期,机体和大脑生长发育需要充足能量,碳水化合物是主要来源,每日需保证至少300克(干重)主食,纤维摄入量为“年龄+5克”。精米白面中膳食纤维含量非常低,比如100克熟米饭中不足1克,所以要优选粗粮杂粮、薯类等营养密度高的主食,比如杂粮饭、玉米、红薯、土豆等,且饱腹感强,但要避免高糖饮料、甜品。

老年人:粗粮细作,需易消化。老年人每日碳水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约250克(干重)主食,纤维摄入量需达25~30克。但因其胃肠道功能下降,优选面条等易消化的主食,或粗粮细作,把燕麦、糙米等煮成粥,同时加点蔬菜碎,既能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又可增加纤维摄入。

糖友:减少碳水,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摄入量应略低于健康人,但不应少于130克,约等于80克全麦吐司、150克熟米饭;全谷物和杂豆至少占主食的1/3。尽量避免白面包、甜点、糯米、白粥、果汁、蜂蜜等高GI食物;水果可选择偏生偏硬的,甜度较低。

为碳水披上“好外衣”

王媛提醒,除了精加工的甜食之外,天然主食没有绝对的“好坏”,如能在吃碳水的同时保证一定量的纤维摄入,不少精制碳水可变身“好碳水”。

和各类食物混搭。主食可通过“混搭”提高膳食纤维含量,降低升糖速度,实现提质。不妨把每日主食中1/3的精米白面换成粗粮、薯类,比如燕麦、藜麦、糙米、玉米,红薯、土豆、胡萝卜、南瓜等根茎类蔬菜,或扁豆、黑豆、鹰嘴豆等豆类;同时,搭配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如鱼肉、鸡蛋、坚果等,可降低整体餐后血糖的峰值;每餐要吃够绿叶菜,可在保证膳食纤维摄入达标的基础上,增加饱腹感。

巧用烹饪提质量。烹饪方式不当,比如油炸、榨汁、高温糊化,或加工很精细、切碎磨成渣、烹调时间长,会让红薯、土豆、水果等“好碳水”变身“坏碳水”。建议选择蒸煮、烤制等方式;吃饺子、面条等淀粉类食物时,不妨加一勺醋或柠檬汁,可抑制淀粉酶活性,减缓其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也可将煮熟的米饭放入冰箱冷藏,使其生成抗性淀粉,延缓升糖速度。

外卖族要会选择。常点外卖或吃食堂的学生党、上班族,在选择主食时,优选杂粮饭、蒸红薯,少选方便面、粉丝、宽粉等主食,同时少吃红烧肉、糖醋排骨、拔丝地瓜等含有不少隐形糖的菜品;避免纯碳水、无纤维的零食,比如饼干蛋糕、含糖饮料、果汁、风味酸奶、含糖即食麦片等。

需提醒的是,如今不少人一概而论否定所有“碳水”,过分推崇生酮饮食(低碳水/无碳水),或主张将精米白面全部换成粗粮。王媛强调,生酮饮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线粒体疾病等特殊疾病,健康人群长期如此可引发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酮症酸中毒等,部分女性还会出现月经紊乱;粗粮摄入量一旦超过主食量的一半,会加剧消化系统负担,引发腹胀、肠道阻塞、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判断自己的每日碳水摄入量是否达标,可用“生理信号观察法”:碳水吃得适量,饭后两小时应精力稳定、不犯困,每天1~2次成形大便;餐后易犯困、吃完很快就饿,皮肤易爆痘,说明碳水摄入过量,甚至劣质碳水占比大;碳水没吃够,可能出现口臭、易怒、头晕头痛、便秘、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