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 陈若婵
本报记者 王冰洁
全球范围内,大量饮酒是公认的过早死亡和残疾原因。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施密特医学院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警告,近20年来,美国与酒精相关的死亡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尤其是女性,从1999年的每10万人4.8人上升到2020年的12人。当前,我国女性饮酒行为也越来越普遍,《柳叶刀》刊发的数据显示,我国20~24岁女性中,6%的人因饮酒已出现健康损害。
研究第一作者、施密特医学院人口健康与社会医学系教授兼主任帕娜约塔·基灿塔斯说:“酒精相关死亡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死亡率相对增幅更大,这可能与社会规范的演变、酒类行业对女性加大营销力度有关。”
饮酒文化变迁。长期以来,酒类消费一直以男性为主导,尤其是白酒、威士忌等酒精含量高的烈酒。如今,葡萄酒、低度酒逐渐在女性群体中流行。社交场合、影视剧中的女性饮酒场景愈发常见,微醺甚至被营销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她经济”驱动。随着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显著提升,越来越多酒饮品牌打出“0糖0脂”、低醇或无醇酒、助眠等理念,使其饮料化,或打造“悦己”等情感营销,诱导消费观较为感性的女性购买。《2023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显示,“95后”女性酒水消费人数已超男性。
酒精更伤女性。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陈若婵表示,女性体重普遍较男性轻,体内能稀释酒精的水分较少;体脂较高,更易吸收并储存酒精,且酒精代谢酶的水平低,胃排空时间更长。因此,摄入相同酒精量时,酒精在女性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伤害也更持久。
滴酒不沾是最安全的摄入量。当下,市场、社会需重新审视饮酒文化,营销不能打“健康”的擦边球,并明确标注健康风险;媒体则需持续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明酒精是一级致癌物的本质,不让女性消费者被营销带着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