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主任医师 吴 欢
编者的话:时辰药理学,又称时间药理学,是关于药物与时间关系的科学。通过了解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效果和安全性,医生可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本期本版特邀临床专家教您了解时辰药理学,以便科学把控服药时间。
很久以来,人们就已发现生物体会以昼夜周期的方式调整其生理和行为。比如,中医很早就提出人体“子午流注”的观念,但直到20世纪内源性昼夜钟被发现才确认其机制。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人体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三位医学家。昼夜节律由人体的生物钟驱动,该生物钟可预测昼夜循环,以优化生物体的生理和行为。
随着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在不断打破自身的生理规律:长期熬夜、频繁跨时区旅行、室内恒温冷暖空调、无规律三餐饮食……这些都在破坏人自身的生理规律,却常常被我们忽视、轻视。实际上,生物钟失调已被证实与肥胖、失眠、抑郁症及肿瘤等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人体生物周期性表现在单个细胞内的昼夜振荡器对输入信号的响应不同,从而控制各种生理输出呈现24小时节律,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机体的昼夜节律,也会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和排泄等呈现出昼夜节律性。“时辰药理学”就是依据生物学上的时间特性,研究药物作用的时间规律,以便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达到最小剂量、最佳疗效、最小毒性,提高药效。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降压药:早七点、午两点
人的血压波动像一个倒扣着的“勺子”,在早上9~11点和下午4~6点最高,其他时间降低,凌晨2~3点的时候最低。它与中医的“阴阳交替”相吻合。常规的降压药服用后起效需要半小时,再经过2~3 小时达到最佳效果。因此,高血压药最好在上午7点和/或下午2点服药,这样能使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血压升高的高峰期重叠;血压轻度偏高的患者则不要在晚上入睡前服药,避免夜间血压太低导致脑供血不足。
不过,现在的降压药品种很多,作用机制也不一样,而且越来越多的是缓释、控释制剂,服药时间不一定严格拘于上述时间。此外,由于现代人的起居时间没有规律、饮食偏咸、情绪多变,导致血压的昼夜节律也不稳定,建议高血压患者多做几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找到自己血压升降的规律,再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符合个体的用药时间。
心绞痛用药:临睡前服用
上午6~12点是心绞痛发病高峰时段,因此患者应在这之前服用心绞痛用药(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一般来说,起效平缓的药物(如络活喜、赖诺普利)达峰时间需要6~12小时,可在临睡前服用,以使药物在清晨发挥作用。中医讲“急则治其标”,人们随时都可能因意外刺激而诱发心绞痛,因此心绞痛患者必须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临时救急。
心绞痛患者还要有大的时辰观念,即“二十四节气”冷热干湿变化对心绞痛的影响。一般来说,从秋分到来年的春分,气温较低,也是心绞痛的好发时间,要注意保暖和按时用药。
心衰用药:上午8点用
心力衰竭患者用的药物是强心苷类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毛花苷C等)。常用的地高辛于8~10点服用,药物利用度和效果最好,14~16点服用最差,所以上午服用不但能增加疗效,还能减低毒性作用。有的老年人有早醒的习惯,三四点就起床了,但这类药物在凌晨4点左右敏感性最高,效果可增强40倍,按常规剂量使用极易中毒,应注意。
降脂药:晚上服他汀
高血脂分为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以及两者都高。高胆固醇患者通常使用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因此晚上服药比白天更有效;同时也要避免在晚上食用太多油腻、高糖食物。
糖尿病用药:分清餐前餐后
胰岛素应在餐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
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应在餐前30分钟;非磺脲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用药时间应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或进餐时服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和格列美脲等宜在每日早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药物有消化道反应,建议在餐中或餐后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需在餐前即刻服用或与第一口主食咀嚼服用。
如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使用的降糖药也越来越多,有的一次口服三四种,有的还要打胰岛素,已经分不清哪种先吃哪种后吃。实际上,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遵循人体生理规律才是治本之策。
激素类药物:上午7~8点
人体激素分泌呈典型的昼夜节律变化,早晨7~8点是分泌高峰,2~3小时后就迅速下降约一半,之后逐渐减少。因此,上午7~8点服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甲强龙等)可减轻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抑制,减轻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甚至皮质萎缩的严重后果,还可降低消化系统出血的风险,减少并发感染的机会。
平喘药物:睡前半小时用
冷空气对哮喘患者的影响很大,凌晨时气温最低,气道阻力最大,因此哮喘患者常在夜间或凌晨发病或病情恶化,这时气道对乙酰胆碱和组胺最为敏感。这也与中医“子午流注”学对应的十二经络气血运行“寅时(3~5点)肺经当令”相吻合。因此,治咳喘药物在晚上服用可直达病所,包括平喘药氨茶碱缓释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班布特罗、丙卡特罗)等,睡前半小时服药的效果优于白天2次服药。
消化系统药物:餐后、睡前用
中和胃酸的药物(小苏打、碳酸钙、氢氧化铝等)应在餐后1~3小时服用,可以延缓排空,具有更好的缓冲作用。患者若临时突发胃痛,也可直接嚼服或吞服以迅速起效。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胃酸分泌从中午开始上升,到20点左右急剧升高,22点达到高峰,许多患者会在半夜出现烧心样疼痛。睡前一次服药和分次服用效果相同或更好。
抗肿瘤药物:10点、22~23点
曾有人提出“零点化疗”的给药方案,即在午夜给予化疗药。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10点、22~23点生长最旺盛,而正常细胞在16点生长最快。因此,在上午10点或22~23点进行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最高,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率最低。
中医时辰用药:遵循子午流注
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在白天升发,阴气于夜间潜藏:卯时(5~7点)至午时(11~13点)阳气渐盛,宜服温阳散寒药(如附子理中丸),借自然阳气驱散体内寒邪;酉时(17~19点)至子时(23~1点)阴气主导,适合滋阴降火药(如知柏地黄丸),顺应阴液滋长的生理趋势。
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如雷公藤)在晚间服用副作用会降低;卯时(5~7点)服用黄芪,可使NK细胞活性提升30%,增强抗癌效果;辰时(7~9点)使用川芎嗪注射液,较其他时段疗效提升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