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跆拳道、橄榄球最易造成青少年脑震荡,出现“六变”要当心

受访专家:航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 李海啸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董长喜

近年来,随着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参与度的增加,运动相关脑震荡事件也日益增多。近日,欧洲医学期刊《运动医学-公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跆拳道和橄榄球是青少年运动相关脑震荡的“头号元凶”。

对此,“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航空总医院骨创伤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海啸,他表示,青少年大脑发育未成熟,颈部肌肉较弱,头身比例较大,更易遭受运动相关脑震荡,且恢复时间较长,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问题,甚至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澳大利亚凯斯林大学研究人员系统性评估了超过300万名青少年(18岁以下)运动相关脑震荡的总体发生率,并探讨不同运动类型、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脑震荡的影响。研究共覆盖21种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包括跆拳道、橄榄球、冰球、足球等。结果显示,每1000次暴露中,跆拳道的脑震荡发生率最高,达到11.29例,其次是英式橄榄球(6.45例)和冰球(3.01例)。此外,在进行碰撞性运动时,比赛较日常训练发生脑震荡的风险高5倍。

研究人员表示,碰撞性运动,如橄榄球、冰球、美式足球等是青少年脑震荡的高危领域,跆拳道作为新兴的高风险运动,需要特别关注。跆拳道作为一项充满技巧性和对抗性的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常运用高强度的踢腿、出拳等技术动作。这些动作在展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头部受伤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双方实力相当、竞争激烈的对抗中,头部防御难度加大,遭受重击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新研究显示,在跆拳道比赛中,约30%的头部受伤事件最终会导致脑震荡。

各运动项目脑震荡发生率森林图(每1000次运动员暴露)

橄榄球则以其激烈的身体接触和冲撞闻名。比赛中,球员们为了争夺球权,频繁进行擒抱、推搡等动作,头部很容易成为攻击和碰撞的目标。而且,在高速奔跑和变向过程中,头部受到的冲击也不容小觑。这种频繁且高强度的头部撞击,使得橄榄球运动员成为脑震荡的高危群体。研究发现,橄榄球运动员每年因头部撞击导致脑震荡的比例高达30%~50%,远超篮球、足球等其他常见运动项目。

李海啸提醒,当孩子头部遭受冲撞,出现以下表现时,就可能出现了脑震荡。

1.意识变化。孩子可能出现短暂昏迷,时间可从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即便未昏迷,也可能表现得意识模糊、反应迟钝、语无伦次,对周围环境缺乏应有的感知。

2.神经系统症状。青少年发生脑震荡后,可出现头部胀痛或刺痛、天旋地转、走路不稳、耳鸣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3.感官症状。孩子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对光线或声音异常敏感等症状。此外,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这是由于脑震荡引发脑部神经功能紊乱,刺激胃肠道所致。

4.认知受损。患儿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新知识时困难重重,记忆力明显减退,刚刚学过的内容很快遗忘。语言表达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说话出现结巴、表述不清等情况。

5.情绪改变。平时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烦躁易怒,原本安静内向的孩子变得冷漠孤僻。行为上也可能出现异常,如无端发脾气、过度活跃或突然沉默。

6.睡眠异常。睡眠规律被打破,出现失眠、多梦、易醒等情况。身体协调性变差,走路容易摔倒,手脚动作不够灵活,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李海啸指出,运动不仅有助提高青少年的各项身体素质,还能让心理更有韧性,是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增强团队意识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过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免发生意外。这不仅需要孩子自身加以防范,更需要家长、教练和学校等的保护。

1.做好预防工作。参与跆拳道、橄榄球等碰撞性较强运动项目的孩子,要学会正确佩戴头盔、护具,学习规范的动作技巧,减少意外撞击的发生。同时,家长、教练要教育孩子正确运动技巧和自我保护方法,在运动中遵循规则,文明比赛,如跆拳道中禁止使用高踢过头的动作,橄榄球中禁止用头部去冲撞对手等。

2.及时诊断评估。如果怀疑孩子出现脑震荡,务必第一时间送往医院就诊。专业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准确判断脑震荡的严重程度,排除更严重的脑部损伤。

3.遵循休息原则。一旦确诊,孩子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在恢复期间,避免进行任何剧烈运动,包括跑步、跳跃、打球等,同时也要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保证大脑有充足的休息环境。

4.密切观察病情。家长在孩子休息期间要时刻关注其症状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如头痛加剧、呕吐频繁、昏迷不醒等情况,应立即再次就医,切勿耽误治疗。

5.制订康复计划。在孩子症状逐渐缓解后,要配合医生为孩子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从简单的日常活动开始,逐步恢复体育锻炼,整个过程要有耐心和恒心。▲

责编:王晓晴

主编: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