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激素掌控我们的性命

受访专家: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邹俊杰

□中山大学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徐芸

本报记者 施婕 王冰洁

本质上,常说的胰岛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雌激素、生长激素等都属于激素,是一类由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活性物质,负责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缺一不可。

激素操控所有生命活动

上海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邹俊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内分泌系统控制和调节着重要的机体功能。”若从单个细胞的角度来看,机体就像一个巨大的“社群”,数十万亿细胞结合成不同组织、器官,像团队一般协同维持着内环境稳定。彼此高效协作的前提是频繁且精确的沟通,“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大脑中的下丘脑、垂体被称为“内分泌大管家”,会整合机体当下的各种情况,发出具体的指令;接着,神经或循环系统将指令即时下发给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使其分泌激素并释放入血;激素充当着关键的化学信使,顺着血液到达“下游”的靶器官或细胞,发出“任务传单”,使其做到适时适量分泌、及时启动和终止,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比如,卵巢、睾丸得到指令后,合成雌激素或睾酮,维持生殖健康;胰腺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负责稳定血糖;甲状腺生成甲状腺激素,调节新陈代谢……不同激素还会彼此制衡,以保证机体反应不过激。比如,胰高糖素负责升高血糖、胰岛素负责降低血糖,两者数量相当时血糖才能不高不低。

在不同细胞中,一种激素还可引发不同反应,以保证机体高效运作。举个例子,听到超市响起的火灾警报后,购物者会赶快逃离,超市员工疏散人群,消防员寻找和扑灭火灾源头,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这场危机。而在机体内部,遇到危急情况时,肾上腺素分泌飙升,告诉机体“赶快逃离”:心、肺接收到肾上腺素后,心跳加速、呼吸加快,以增强全身氧气、葡萄糖运输;胃肠道的蠕动减慢,为“逃跑”做准备;肝脏会释放葡萄糖,为双腿奔跑提供“燃料”。

可以说,从生长发育、血糖、血压,到情绪感受、性欲、外貌、食欲,庞大的激素群几乎操控着所有生命活动,且彼此维持着微妙平衡。任何一种激素出现异常,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肥胖等常见慢病都可能找上门。在欧洲,有数百万人被400多种激素相关内分泌疾病影响着,但通常不太重视。

谁打破了激素平衡​

正常情况下,激素水平在每一天、每个月都可能出现波动,且随年龄增长而自然下降。比如,褪黑素晚高早低,皮质醇昼高夜低,雌激素每月都在波动,且在更年期后大幅下降。但在不良因素刺激下,激素可能随时面临失衡,无论在哪个年龄段。

压力引发一连串问题。中山大学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徐芸表示,长期精神压力会影响下丘脑功能,进而干扰激素分泌,造成内分泌失调。长期压力会升高“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同时作为“升糖激素”,皮质醇还可诱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糖尿病,以及感染、癌症等一连串问题的风险。

上游异常让下游乱套。下丘脑、垂体是内分泌的“核心指挥”,“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任意环节出现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都会影响激素水平。下丘脑、垂体出现肿瘤,或被炎症、创伤损伤时,会发出异常指令,造成下游激素分泌混乱,比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骨骼过度生长,引发巨人症、手足粗大、面容改变;泌乳素水平增多或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均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皮质醇水平降低会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等……

药物滥用促发各种病。起皮疹就上糖皮质激素、担心长不高去打生长激素、为了推迟月经服用激素,滥用外源性激素已是临床的常见问题,长期如此会打乱机体内部激素的分泌节奏。此外,免疫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可能直接损伤内分泌腺,阻碍激素的正常分泌,引发糖尿病、甲减或甲亢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不良作息养成“习惯链”。熬夜、睡眠不足会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比如降低褪黑素的水平,使人更难入睡,陷入“熬夜-入睡难-晚睡”的恶性循环,不仅白天精力不济,还易形成久坐、暴食等不良“习惯链”,继发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

营养差阻碍激素合成。机体合成各种激素都需要原料,比如促性腺激素需要蛋白质、性激素离不开胆固醇、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锌参与生长激素的合成。但不少人偏爱高油盐糖的食物和超加工食品,饮食热量超标但营养元素单一,或有节食、偏食等不良习惯,直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激素合成原料断供,分泌不足,难免会引发甲减、卵巢功能衰退、生长发育不良等问题。

专家给出“维稳”指南

一直以来,欧洲内分泌学会和欧洲激素与代谢基金会都在积极倡导“激素健康”,率先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世界激素日”,并结合权威内分泌专家意见总结出10项建议(下称“建议”)。在此基础上,两位专家转化出“国人版”的激素维稳指南。

给身体打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身体健康的基础,日常需做到规律锻炼,每周至少保证运动1.5~2.5小时;保持充足睡眠,建议每晚有7小时不间断睡眠,使身体机能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摄入均衡饮食,每天吃够一斤蔬半斤果、200~300克谷类,同时减少饼干、薯片等加工食品的摄入。

满足所需营养。邹俊杰表示,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D、钙,而这与甲状旁腺激素、性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合成和稳定相关,补充需记住“晒、吃、补”口诀:每天接受约30分钟日光照射,适当摄入高脂鱼类(如鲑鱼、沙丁鱼)、动物肝脏和蛋黄,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补剂。平时需重点补充钙质,比如适量摄入酸奶、杏仁、豆类和深绿色叶菜。“建议”中还推荐摄入富含碘的食物,如海鲜、海藻等。邹俊杰提醒,当前我国已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不需额外补充,尤其东部沿海地区,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远离环境风险。塑料制品中常见的双酚A等化学物质,可扰乱正常的激素分泌,平时少喝塑料瓶装水,用玻璃或不锈钢容器代替塑料容器和瓶子,不要用微波炉加热塑料制品;雾霾中的化学物质、粉尘,香烟烟雾中的尼古丁,也有引发内分泌紊乱的潜在风险,邹俊杰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在空气质量较差环境中的暴露时间。此外,谨慎选择洗护用品、化妆品等,尤其是避免邻苯二甲酸盐、对羟基苯甲酸酯、三氯生等化学物质,优选无香料、无化学添加剂的产品。

重在早期发现。邹俊杰提醒,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的种类繁多,症状不一,早期发现是关键。除了定期检查外,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或减少、异常怕冷、食欲变化、头发和指甲变脆、经常疲劳、皮肤干燥、心情抑郁、过度口渴,青春期提前或延迟(正常:女孩8~13岁,男孩9~14岁),成年人出现性欲减退、月经不调、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