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 李宁
本报记者 施婕
我国明文规定,药店须配备执业药师、诊所须有注册医师。但近日《生命时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只见证件“挂墙”,不见真人坐镇,药师、医师出租资格证“吃空饷”,药店诊所省下用人成本,中介平台抽成牟利,形成“人证分离”的畸形生态,给患者安全埋下了隐患。
“人证分离”不少见
医疗机构的专业资质要求,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门槛。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诊所和零售药店的人员配备有明确标准。1999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指出,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药店,必须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技术人员。2010年,原卫生部印发《诊所基本标准》规定,诊所应“至少有1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执业满5年,身体健康的执业医师”。
现实中,部分人员为满足开办诊所或药店资质,通过非法渠道租用执业医师证或药师证。2024年,厦门市卫生监督部门查处一起案例,贾某将其医师执业证书以每月3000元的价格出租给无行医资质的吴某,租期长达10年,助其开设无实际诊疗能力的“空壳诊所”。
这绝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通过常规网络渠道即可检索到多家提供“医师证租赁”服务的中介机构,其业务范围涵盖药师证、护士资格证、医师资格证等。部分中介平台运营者自称具备专业医疗背景,甚至由执业医师参与创建,声称拥有成熟的“行业经验”。收费标准按资质等级划分:药师证年租金约1万元,5年以上执业医师证若用于机构法人,年费用达5万~8万元,医美等特殊领域价格更高。交易流程明确,中介收取定金后邮寄证件,待当地卫健部门审核通过后支付50%,注册成功结清尾款。为了让记者安心,中介表示:“这是行业常规操作,保证安全。”
《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机构中试用期满1年,或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等机构中工作满2年,可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小刘硕士毕业试用期满后就考取了医师资格证,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只需把证书借给中介,每个月就能赚取一定租金。”小刘提醒,要找靠谱的中介,以免中介和诊所拖欠费用,拒不还证。在记者提及风险时,小刘表示,身边也有朋友出租了资格证,虽是暗箱操作,但似乎安全,没听说周围有人被查。医疗资质租赁的参与者除医学生外,还涉及在职医务人员和非执业持证者,如部分民营医院的医生及考取医师资格证后未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医学院毕业生小佟转行后,曾将医师证借给朋友开诊所,他坦言,此类行为以前比较普遍,但随着监管加强,类似操作变少了。
记者在上海、江苏等地走访发现,不少药店存在“人证分离”现象,5家线下药房中两家执业药师不在岗。上海静安区某药店虽张贴了“药师咨询”标识,却无专业药师驻店,但处方药照卖不误,也不向患者索取处方。另一家药店经营者直接致电药师,沟通回答记者的购药需求。据业内人士透露,药店“租证”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近年来药店数量激增,行业利润下滑,为压缩用人成本,不少药店采用“证书在岗、人员脱岗”的违规模式。
为何铤而走险
我国医疗执业资格管理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1998年颁布的《执业医师法》尚未明确界定证书挂靠行为性质,随着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增加,医师资源供需失衡,催生了租证市场。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明确指出,买卖、出租、出借医师执业证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医师执业证书。国务院也高度重视治理“挂证”工作。2017年,人社部印发《关于集中治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行为的通知》,部署打击住建、环评、药品流通、专利代理、消防等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
明知是违法行为,为何还有人铤而走险?北京医师协会副会长李宁分析,首先是利益驱动,证件持有方,特别是收入水平偏低的基层医师,借出证件便能坐收渔利,而租证机构通过该方式,可规避正规聘用医师的开销。其次是监管薄弱,管理部门检查不勤、处罚不严,让不少人心存侥幸。再次是制度漏洞,政策执行中的制度缝隙常被违规利用,如国家推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本意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流动,但部分机构将挂靠医师通过卫健委备案包装成“第三方执业”,为违法行为披上程序合法化的外衣。
在事关人命的医疗行业,资格证挂靠暗藏隐患,可能导致无资质人员冒名行医,引发误诊、用药错误、手术事故等。机构可能利用挂靠资质开展高风险项目,如医美、辅助生殖,导致技术不过关、操作失误。药品管理混乱、无药师资质人员售卖处方药,可能导致患者药物过敏、相互作用,甚至致死。挂靠医师与实际操作者分离,患者遭遇事故时会面临举证难、追责难等问题,合法权益无法保障。此外,频繁曝光的挂靠事件,会削弱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
对挂靠者实施从业限制
资格证挂靠本质是以利益置换生命安全,不仅危及患者,更可能引发系统性医疗危机。李宁认为,唯有强化监管,严惩违规行为,才能筑牢医疗安全底线。
管理部门:强化监管,完善惩戒。监管方面,卫健委等管理部门应加强社会办医、私营个体机构的管理,增加突击检查频率。同时,建立规范化多点执业备案平台,区分合理执业与违规挂靠的认定标准。惩戒方面,将挂靠行为纳入医师信用评价体系,实施从业限制,情节严重者吊销资格证,对涉事机构采取“双罚制”,既处罚机构,也追究实际控制人责任。
医疗机构:严格管理,行业共治。李宁认为,无论三甲医院还是私人诊所,都应按统一标准管理。医疗机构可组建医疗诚信联盟,共享违规机构及人员“黑名单”,定期公示医师执业信息,主动接受患者及社会监督。
医师个人:坚守底线,不触红线。医生、医学生应定期参加培训,知悉挂靠行为可能导致执业资格永久吊销等后果,了解“非法行医罪”的入罪标准,防范连带刑事责任风险。在多点执业时,通过正规多点执业平台承接业务,确保执业行为全程留痕可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