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人警惕过度付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彭华茂 □博士研究生  吴婧轩

张先生退休金上涨,心情很不错,就想给老伴儿买件新衣服。结果买了几次,对方不是说他眼光不行,就是埋怨他乱买东西,勒令他赶紧退掉。张先生有些灰心,但还是扩大范围继续挑选。生活中,很多老人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努力对家里人好,对方却不领情,但越是没有收到积极回应,自己越想进一步付出。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人际承诺升级,指一个人不顾对方的消极反馈,坚持付出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以保持和加深关系。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曾开展一项研究,纳入48名60~82岁的老人和49名18~28岁的年轻人,分析他们的人际承诺升级水平。结果发现,年轻人的人际承诺升级水平相对较低,且更愿意向关系远的人付出;老人恰恰相反,对近关系者的人际承诺升级水平更高。

老人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呢?研究发现,老人在对近关系者付出的过程中,积极的情绪体验非常高,哪怕对方的反馈是消极的。这一特点在他们与远关系者互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老人往往会对身边人过度付出。除了开头提到的伴侣,子女也是老人付出的主要对象。比如即使他们说“你也不懂,别问了,烦不烦”“也没比外面卖的好吃,瞎折腾什么”,有些老人仍然会频繁关心他们的工作情况,或到子女家给他们做饭。

这种在年轻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的行为,是老人体验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的重要路径。他们很希望能为身边人做些什么,但有时比较迷茫,怕自己做的不是对方需要的,尤其是与晚辈交往时,他们会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无法给予适当的帮助,所以只能加倍努力、不断试错。实验室开展的访谈研究发现,很多老人认为,正因为对方不满意,所以才要继续,直到对方满意为止。

研究还发现,虽然积极情绪促使老人坚持不懈地为对方投入,但他们也会被诱发消极情绪。如果人际承诺升级的持续时间不断延长,消极情绪日积月累,会对老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老人的亲友如果发现他们对自己的付出不合心意,一定要明白地表达出来,让老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只是比较空洞泛化地抱怨,老人可能会觉得对方在撒气,然后进一步试探和付出。长此以往,很容易固化矛盾。也有些人是出于关心,不想让老人为自己做太多,但有时候给老人施展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坦然接受他们的好意并表达感谢和爱意,可能对老人更有益。

对于老人来说,为亲友付出无可厚非。但除了关注积极的情感体验,老人还应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对方的反应,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进行灵活调整,将付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双方都受益。此外,老人在付出时还要保持警惕。既往研究表明,老人更喜欢有情感意义的广告,并倾向于记住这些广告中的信息。再加上面对负面反馈时,老人仍会坚持投资亲密关系,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建议老人投资理财时,要关注产品是否刻意勾起了自己付出的欲望。例如,某产品宣称对老人亲友有积极作用,避免因满足情感需求而持续投资低回报产品,最终成为诈骗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