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 杜 鹏
本报记者 钟财芬
老龄化进程加速,使得养老服务需求急剧攀升。但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今,全国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快速下降趋势,2024年注册量较2023年下降约22.5%,仅为2019年的26%。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看来,这并不意味着养老机构发展停滞,而是标志着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传统机构养老迈向社区化服务。
“轻资产重服务”转型
企查查统计的养老机构相关企业,是指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名称包含养老院、颐养院及敬老院的企业。表面看,其注册量下降似乎说明民营养老机构发展遇冷,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民政部在“民政这五年”系列专题发布会上披露,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41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9万个,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1倍和1.2倍。
对此,杜鹏解释说,2019年到2024年,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绝大部分得益于“公建民营”模式的推动,即公共养老设施的产权归政府所有,民间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获得经营权。这一部分社区养老机构并未纳入企业注册统计范围。许多大型养老企业,如上海的福寿康和山东的乐享福山集团,近年来纷纷通过开设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将服务延伸到社区,它们的下属机构也没体现在注册量中。企业型养老机构注册量削减,与养老市场参与度和服务覆盖面提升之间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预示着养老服务体系“轻资产、重服务”的转型趋势。
政策引导、需求转变双驱动
杜鹏分析,民营养老机构如今的发展趋势,有政策和需求两方面原因。
政策层面,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养老格局向社区化、居家化方向转型。2024年12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杜鹏说,现在的养老体系主张“服务跟着老人走”,而非“老人跟着机构走”,强调把服务下沉到老人的“周边、身边、床边”。这一政策导向直接推动了“公建民营”模式的快速发展,使民营养老企业得以轻装上阵,专注服务供给而非机构建设。
需求端看,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在转变。与过去被动选择养老院不同,如今的老人开始主动规划养老,并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在熟悉社区中享受专业服务,以便获取周边资源,同时与亲友保持密切联系。传统养老机构存在的地理位置偏远、设施相对封闭、社区融合度低等局限很难符合现代老人的上述诉求。
据杜鹏介绍,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目标,即老年人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这一创新提法很快被确立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然而,从实际数据来看,这一构想未能契合全国养老服务发展的真实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2023年1月民政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则显示,全国4万多个养老机构实际入住老年人220余万。这意味着,机构养老的比例仅为0.79%。在杜鹏看来,养老格局实际更接近“99+1”的分布,“过去到养老院才能享受的专业服务,如今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上门服务就能获得,机构养老的需求自然大幅削减。”
把握潮流谋发展
当前,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向社区转型已见成效,固守传统模式者则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运营成本攀升导致的入不敷出。杜鹏认为,为避免陷入“需求热、市场冷”的困局,民营养老机构应把握潮流,从以下方面谋求新发展。
辐射对象社区化。根据2023年7月北京市政协发布的调研,北京超2/3养老机构及床位在郊区,而3/4以上老年人住在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需求存在空间错配。民营养老机构应主动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可借助社区居委会、物业,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研老人健康、经济及服务偏好等情况,进而确定服务重点,如老旧社区可能需要康复护理与助餐服务,新建高档小区对文娱、保健服务需求高。加强社区宣传,扩大潜在服务人群规模,可考虑举办“养老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展示服务亮点。
机构发展集群化。2024年6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相较于单体运营的养老机构,平均总费用更高的连锁机构入住率反而多出六个百分点。这说明,老人普遍更青睐具备品牌效应和统一服务标准的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可借鉴浙江绿康集团模式发展普惠连锁机构,通过统一标准、集中采购、共建设施、共享人才降本增效。例如,相邻机构可共建康复中心,或与养老用品、餐饮等机构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企业的配置优化和协同发展。
服务设置专精化。根据北京市养老机构网签合同价格数据,4000~5000元档养老机构最多,拥有最高入住率的却是6000~7000元档机构。可见,养老服务市场中,价格并非唯一考量因素,服务品质、设施、医疗保障等对决策的影响更为关键。民营养老机构应依据自身特色和所在区域,或主打普惠社区服务,或专攻高端定制服务,或深耕康复护理服务,以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比如,对普通收入、不愿离家人群主推上门助餐、助浴、助洁等居家服务;面向疾病终末期重症老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安宁疗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