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学传播专家 杨陇峰,本报记者 王思予
伴随量子科技的快速发展,不少人对这一“黑科技”充满好奇,市场上也涌现出各类“量子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声称可以“缓解疾病”“打通内循环”“疏通经络”……当量子与日用品相遇,真的能实现宣传的奇效吗?
近日,《生命时报》记者以“量子”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相关产品繁多,从量子美容仪、量子手环、量子水杯,到量子鞋垫、量子内裤等应有尽有。其中一款“量子美容仪”售价750元,显示已售1万件,页面介绍“能量可穿透真皮层”“28天即可降低皮肤油脂含量、色斑面积,提高皮肤弹性、光泽和颜色”。而与量子相关的内衣裤等更是颇受消费者欢迎,一款“量子内裤”月销量达4000余件,产品介绍显示“内含量子芯片”,具有“多重抑菌”“暖宫”“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当记者询问客服,产品为何能实现这些效果时,对方则以“以说明为准”敷衍了事,或是转移话题避而不谈。在“量子产品”销售火爆的同时,投诉平台也不乏消费者举报。肖女士(化姓)于2025年4月在直播间购买一款价格为3280元的量子翡翠手镯,收到货后发现没有商家宣称的保健功效,但商家以已使用为由拒绝退货退款。去年10月,王先生在某商场购买量子手环,销售人员称“手环内的量子芯片可与人体内的细胞同频共振,不仅能提高平衡能力,夜间佩戴还能促进睡眠”。王先生使用几个月后发现没有改善作用。
“量子产品”为何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学传播专家杨陇峰表示,量子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电子、光子、原子、离子等微观上最基础的单位都可以称为量子,简单来说,物质都是由量子化的实体组成的。量子遵循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核心特性,主要应用于通信、计算、精密测量等领域。目前,量子技术还很难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量子纠缠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专门制备和维持,不仅成本高昂,还需要专业、大型装置的支持。普通的日用品既无法生成也无法维持量子态,在鞋垫、内衣里装上小小的“量子芯片”,就想实现改善健康的目标是不可能的。由于消费者对深奥的量子技术缺乏认知,商家的宣传迎合了消费者对“高科技”“健康”“安全”的诉求,就给了“量子产品”巨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市面上泛滥的“量子产品”,杨陇峰建议,应从多方面抓起,形成合力,以防更多消费者上当受骗。
政府要严管。早在202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多次发出消费警示,市场上一些所谓的“量子产品”名不副实,广告中的神奇功效涉嫌虚假宣传。中消协明确要求,商家必须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应通过“伪科技”噱头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杨陇峰也呼吁,国家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虚假宣传和概念炒作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不敢肆意妄为。
电商严把关。电商平台应积极承担责任,提高商品准入门槛,实时监测、筛查商品信息描述,对违规商家采取限制流量推荐、责令违规产品下架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伪量子产品的曝光机会。
商家要自律。商家应靠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满足消费需求,绝不能用“伪科技”概念和虚假宣传误导、欺骗消费者。
购买须辨识。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不要轻信商家单方面的宣传。对于难以分辨的产品,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等单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