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记同仁堂安牛班组:匠心的火种未熄,信任的新芽已生

4月末的北京阳光明媚,同仁堂股份亦庄分厂厂区内秩序井然。同仁堂制药版图里赫赫有名的“安宫牛黄丸”便出自这里,生产的班组也由此得名“安牛班组”。在这里,一群身着橙黄色工作制服的制药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这一传承百余年的古法技艺。

用心淬炼 “救命丹”

安宫牛黄丸,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以牛黄、麝香、珍珠等十一味名贵药材入药,因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效果,被誉为“救命药”。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有文字记载的传承至今150余年,时移事异、时代变迁,但一代又一代的同仁堂制药工人,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一技艺传承守护了下来。

关于“安牛班组”的成立,现任班长郭凤华回忆道,2005年之前,安宫牛黄丸的生产尚分散于多个车间,生产不集中,工艺传承面临断档风险。2005年,亦庄分厂成立,为守护这一“温病三宝”之首的制药技艺,10名来自制剂、内包、蘸蜡等岗位的制药骨干被抽调集结,正式组成了“安牛班组”。就这样,当时资历尚轻的郭凤华和其他同事一起,带着老药工的手艺笔记、带着对传统制药的敬畏之心,跟随首任班长张冬梅,开启了安宫牛黄丸的专业化生产:“整整二十年了,班组人数差不多增长了一倍,产量也增长了31倍,但我们的初心始终如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20年来,郭凤华终日与这一味药为伴,她介绍,安宫牛黄丸的制作包含研配、合坨、制丸、蘸蜡、打戳等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批次的报废。郭凤华称:“这一套我干了20年,经常做梦都是赶工。”

而对于制药的每一道工序,他们的实际操作都要“比规则更严”,常常“自我加码”。如,郭凤华规定,职工每日上班前的第一项工作是看冰柜是否正常运转、药物是否完好无损;对于首日已经分好的料,他们在次日研料前还会二次核对;进行均混与合坨前也是称了又称、算了又算……郭凤华总是告诫大家:“错一点都是人命关天的事!”

据安牛班组年轻组员回忆,郭凤华常常用自己年轻时的一次经历来警示大家。一次,她外出参加药品展览,为现场观众演示手工搓丸后,有观众直接伸手就拿起一颗展示用的药丸,放入口中。她急忙向对方解释:“这是展示替代品,不能食用!”对方却笃定道:“没事,你们同仁堂的药,不会吃坏的!”这件事让郭凤华深受震撼:“虽然任何时候乱吃药都不对,但从这件事情我们可想而知,普通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到了何种程度。而这都是前辈制药工人们一代代努力了几百年才积累起来的,那我们在生产时,自然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千万不能把这份信任给辜负了!”安宫牛黄丸的每一颗仅有3克,但“三克药,千钧责”的使命感,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

从师徒制到“链式培养”

2018年,同仁堂集团启动了“四带四促” 党建创新文化传承行动,以郭凤华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也在这一年正式挂牌。作为第二代班组长,郭凤华既是技艺传承者,更是精神引路人。她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人才培养结合,形成独特的“链式传承”模式:第一代带骨干,骨干带新人,新人再带更年轻的一代。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她已先后培养两批18名徒弟。其中首期徒弟已经“结业”,均已成为班组的核心成员,第二期9名“00后”学徒也正在班组中快速成长着。

郭凤华对徒弟的要求近乎严苛——每一个人对每道工序,都要亲力亲为,连蘸蜡打戳中最简单的剪金环节也要自己上手:“她们以后都免不了要上管理岗,哪怕有一道工序不会,都不能让大家信服、都可能会被‘蒙骗’。只有全流程精通,成为制药‘全才’,才能接过担子。”这种“不偏科”的培养理念,让班组始终保持着“百花齐放”的技术生态。郭凤华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是这样,每一个人都要优秀;那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也应该是这样,每一项技能都要精通!”

班组成员不仅技术上要精通,品质上也得过硬。郭凤华常常对徒弟们说:“平凡的工作重复做,重复的工作认真做。”在郭凤华看来,一个优秀的制药人首先就是要问心无愧、表里如一,即“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有人监督无人监督一个样。”郭凤华回忆称,她的父亲也是同仁堂老药工,从小就总是说:“不求我给家里争光,但绝不能给同仁堂抹黑。”这种职业信仰,在班组中代代延续。如今,“90后”的学徒张菁谈起入职感受时说:“师傅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怎么做人。在这里,大家想的都是怎么互相协作把工作干好、怎么让集体更好。很少去想,我自己收获了多少荣誉、多少金钱。”

当前,安牛班组现有18名职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00后”占比近三分之一。年轻的面孔与传统工艺碰撞,形成独特的“传帮带”生态。郭凤华称:“我们原来的那波老同事们都因为特别优秀,已经是各个班组的领导层了。”2024年初,安牛班组获评2022-2023年度“北京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称号,成为传统技艺与现代活力结合的典范。

是同事,更是战友

在安牛班组,“家”是高频词。郭凤华对于大家来说,既是严师,又是“家长”。翟雨洁回忆:“刚入职时,郭师傅带着我们加班到深夜,手把手教研料手法。”夜班结束后,他们总能收到郭师傅在微信群叮嘱:“到家报平安!”

郭凤华尤其强调平等:“若工作环境不舒心,如何干好活?”她总是教导年轻职工要尊重年长的职工,以真心换真心。“郭师傅总说,制药人没有高低之分,只有责任之别。”张菁感慨。

久而久之,在这个团队里就形成了互帮互助的传统:生产旺季时,年轻人主动加班,深夜收工后还会开车互送回家;举办展览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这儿帮一下、那儿托一把;不同岗位的职工同桌吃饭、同台领奖,毫无隔阂……一次暴雨夜,车间排水系统突发故障,班组全员冒雨抢修,连临近退休的老员工也主动留下。这种平等与团结,让车间成为一片饱含真情的净土。

对于许多“Z世代”“00后”的员工来说,安牛班组最难能可贵的也是这一种“传统式的纯粹感”:“这里大家是互相托底的战友。”“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谁有困难,大家都首先想的是怎么帮助。”“闷头干活时,只觉得是职责;听到患者的故事,才明白何为使命。”

再有一年,郭凤华就即将退休,她看着年轻的徒弟们,眼含热泪:“把班组的未来交给他们,我放心。”二十年间,这支班组用古法技艺对抗工业时代的浮躁,用师徒传承消解现代职场的疏离,用一粒药丸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火种未熄,新芽已生——在这里,匠心与信任,终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