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 田慧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当体检报告单上的异常指标越来越常见、当“血糖偏高”从医学概念变成了社交高频词……我们好像悄然进入了一个糖尿病快速增长的时代。前不久,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以下简称《地图》)也证实了这种趋势。本报特邀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内分泌科教授田慧,为大家解析这一系列令人震惊的数据。
全球患者增长有地区差异。《地图》显示,2024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达5.89亿;到2050年将增加至8.525亿人,增幅为45%。
在当前患者群体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里糖尿病患者数达1.58亿;在婴儿中,每5人就有1人受到了母亲孕期高血糖的影响,共计2300万例;20岁以下的人群中,有180万人患有1型糖尿病。
区域分布上,西太平洋地区(包括我国、日本、韩国等在内的东亚大部分地区)患病人数最多,东南亚次之。《地图》预测,到2050年,非洲地区糖尿病患者数量增幅最大,达142%;中东与北非地区次之,为92%;东南亚地区紧随其后,为73%;南美和中美洲地区与全球平均水平一致,北美地区增幅为21%、东亚地区增幅为18%、欧洲地区为10%。
田慧介绍,当前全球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等人口众多的地区,正处于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阶段,物质生活改善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却相对薄弱。再加上很多人幼年期经历过食物匮乏,无论从生理上(倾向于储存能量)还是心理上(对饥饿恐惧),都更愿意摄入大量食物。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为追求规模化、效率化,会在食物中添加更多糖、油、盐,使得大家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高能量且美味的食物。这样一来,这些地区的肥胖率快速上升,会导致大量人群出现代谢紊乱、血糖失控。此外,东亚、东南亚自古以来就大规模种植稻米、小麦,传统饮食习惯以碳水为主,容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进一步推高糖尿病患病率。
未确诊患者众多。《地图》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中有4成(2.52亿)未被确诊,面临着更高的并发症风险。潜在患者的数量同样惊人,每8个成人中就有1人糖耐量受损,总人数达6.35亿;每11个成人中有1人空腹血糖受损,涉及人群达4.88亿。
田慧指出,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都是糖尿病的“前哨阶段”,这些人群有90%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但这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尽早检查血糖异常,并及时积极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如控制体重、减少碳水摄入、增加运动等。
我国患者人群庞大。《地图》显示,我国2024年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1.5亿人,是糖友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7亿,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印度(9000万)、排名第三的美国(3400万)。
田慧总结,我国糖尿病高居不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患病总人数相对较多。其次,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很多人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饮食习惯仍以碳水为主,无法实现营养均衡,普遍出现了腹部肥胖。最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活和文化习惯差异较大,开展全民健康管理面临着
死亡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地图》显示,2024年全球约有34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占全因死亡率的9.3%。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之间,糖尿病致死情况存在显著差异。女性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相关死亡人数显著上升;而在男性人群中,相关死亡人数在60~69岁就会达到峰值,从70~79岁开始下降且低于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并发症风险方面,糖尿病患者的痴呆发生风险增加了56%、心力衰竭风险高出84%、心脏病发作风险高出72%、卒中风险高出52%。
田慧强调,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都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导致性别差异的原因主要是70岁之前的男性通常处于职场压力、代谢紊乱的叠加期,更易忽视健康管理,从而出现较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超过70岁后,男性代谢趋于稳定,健康状况也会好转;女性的代谢则会在更年期后持续衰退,使得并发症风险不断攀升。
医疗支出数额巨大。《地图》统计,2024年全球糖尿病相关健康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球卫生支出的11.9%,相比2006年的2000亿美元增加了4倍。
田慧介绍,糖尿病治疗需要长期的医疗投入,包括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并发症的治疗等。如果由于经济原因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加剧糖尿病并发症的后果。目前,全球约有3/4的糖友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使得资源分配和医疗可及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也需关注不同地区间的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基础医疗资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