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林 红 □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 苟 波
本报记者 田雨汀
俗话说“做人做事要挺直腰板”,但从生理健康角度来看,腰太直并不是一件好事。腰椎就像一张弓,周边肌肉相当于弓弦,只有弓弦强韧,弓体才能有力,箭无虚发;如果弓弦松了,弓体就无法保持适度的弯曲状态,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腰酸背痛。
国人的腰变“直”了
刚出生时,整个脊柱向后凸形成弓形。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抬头、坐和站立等姿势,逐步让颈椎和腰椎形成了向前凸的生理曲度,也就是说,颈腰曲度都是后天形成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红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成年人的脊柱由26节椎骨组成,在颈、胸、腰、骶部各有一个生理弯曲度。其中,腰椎生理曲度(简称“腰曲”)自然前凸40~70度,形状像一个C字。
作为一种自然结构,在静止状态下,正常的腰曲将上半身的重量均匀分散到各个椎体,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引发椎间盘错位,压迫椎管内的脊髓或神经;在人进行走、跑、跳跃等运动时,脊柱像是一个大弹簧,正常曲度有利于增加脊柱弹性,减少身体重量在震荡中对腰椎的冲击力。西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科学学院教授苟波介绍,如果腰部生理曲度变化过大,各个椎体和椎间盘承受压力不均匀,腰椎稳定性随之变差,影响减震缓冲作用,再进行走跑、跳跃等动作时,容易导致腰部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发育出腰曲,但这个曲度并非一成不变。近年来,因缺乏锻炼、久坐或保持不良姿势,国人的腰曲正面临巨大危机:在逐渐变直。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成年人已出现腰椎退变问题。研究显示,我国约有2亿腰椎疾病人群,约80%的患者有过腰痛症状。临床中,不少因腰痛去影像科拍片的患者,虽未查出疾病,但诊断报告上写着“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也就是说,他们的腰曲正在消失。林红表示,这虽然称不上临床疾病,但腰曲变直已属于一种病理形态,可视为一个警告,表示离腰椎疾病不远了。
被忽视的“平板腰”危机
“作为上下半身的枢纽,腰椎足够稳定和灵活,才能让机体活动自如,千万不要等成了僵硬的‘平板腰’才知道珍惜。”林红提示,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等都会让腰曲悄悄消失,久坐、不良姿势或核心肌力退化则可加速这一过程。
骨骼退变是根源。随着年龄增长,椎体边缘出现骨质增生,韧带、小关节等结构退化,椎间盘水分逐渐减少,腰曲弹性也随之降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症性疾病,可使局部骨密度增加、椎间盘钙化;骨质疏松可导致椎骨塌陷,均会加速腰曲变直。
不良姿势是外因。如果说腰椎是一根立柱,周围肌肉就是负责连接和固定的钢丝绳:腹部肌肉在前,防止过度后仰,发力时会减少腰椎前凸的角度;腰背部肌肉在后,发挥支撑和保护作用,恢复正常腰曲,两者共同维持着腰椎的曲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然而,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日累计静坐时间接近9小时。久坐时腰椎会后凸,尤其是瘫坐、头前倾的姿势,使前侧肌肉长时间挛缩,腰部肌肉被动牵伸,逐渐失去弹性,无法拉回后凸的腰椎,腰曲可减少20%~40%。如果习惯跷二郎腿,会让腰椎“雪上加霜”,单脚落地、左右高低不一的站姿会让骨盆像拧毛巾一样扭转,引发脊柱变形、扭曲,腰部随之后凸。时间长了,腰椎会适应这种异常受力,调整回正确姿势后反而觉得压力大、不舒服,进而无意识地弯腰驼背。
缺乏锻炼是推手。林红表示,长期缺乏运动后,核心肌群用进废退,力量逐渐减弱,腰椎也变得不稳,在衰老、不良姿势等因素的加成下,更难维持正常腰曲。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超半数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腰围增长明显,腰椎局部承受的负担大大增加。
一旦“腰板太直”,在早期,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可引发肌肉劳损、筋膜炎,出现腰部僵硬、久坐后钝痛等症状,活动后可缓解;随着病情发展,转身、弯腰开始受限,疼痛变成持续性且逐渐加剧,严重时可放射至臀部或下肢。
腰曲完全消失后,椎间盘压力增加50%,退变、关节磨损加速,可引发慢性炎症、小关节紊乱等,显著增加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风险;一旦椎间盘突出压迫椎管内神经,可引发腰骶部疼痛、二便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同时,胸椎、颈椎为了维系平衡,出现代偿性改变,比如脊柱侧弯等,会影响神经和腹内器官功能。
让变直的腰椎弯回去
只要腰曲超过正常限度,无论是变大还是变小,都会引起腰椎危机,比如有啤酒肚的人骨盆前倾、腹直肌松弛,导致腰曲变大,同样易出现腰背痛。“想要维护腰曲这个‘天然减震器’,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苟波表示。
苟波建议,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一下自身腰曲是否正常:背靠墙壁站立,保证后脑勺、上背部、臀部、小腿肚和脚后跟紧贴墙面;将一只手掌塞进腰部与墙壁间的空隙,如果能放下,基本上是正常腰曲,如果腰部完全贴墙或间隙过大(远超一手掌),说明腰曲出现异常。轻度的腰曲异常,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将其“掰回”。
矫正不良姿势。平时站立行走时,尽量昂首挺胸,让背部处于垂直状态,少做长时间弯腰、低头等动作;避免久坐,不跷二郎腿,每30分钟起身活动1分钟,办公族可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必要时加腰靠,臀部需坐实椅子,让腰部有足够支撑;老年人不要盲目追求睡硬板床,硬度适中才有助维持腰椎自然曲度。选购床垫时,3厘米床垫手压下陷1厘米或10厘米床垫手压下陷3厘米,为适宜硬度。
锻炼核心肌群。腰曲变直后,腰部肌肉逐渐丧失伸缩能力,要进行针对性强化,可通过两个动作实现。
臀桥:取仰卧屈膝位,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与肩同宽,双臂放在身体两侧,呼气发力时臀部收紧向上抬,抬至肩部、髋部和膝盖处于同一水平面,保持1~2秒,吸气缓慢下落,每组10次,每天3组。
小燕飞:俗称“两头起”。取俯卧位,腰部肌肉收缩发力,使双手、双腿、头部同时抬起,保持3~5秒后放松恢复原位,每组10次,每天3组。需强调的是,动作要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疼痛为度,不要为了追求“到位”,使劲往上抬。如果自测腰曲时腰部可放入一个拳头,不建议进行“小燕飞”,以免加重腰椎负荷。
此外,每天可抽出5~10分钟躺在瑜伽垫上,在腰椎下垫一个直径20厘米的瑜伽球,帮助恢复腰椎曲度,前期可用一个“瘪球”,按自身感受调节充气程度。
尽早就医干预。林红表示,腰痛持续超过2周且休息不缓解、影响夜间睡眠,或出现下肢麻木或放射痛、突然的肌力下降或步态不稳时,应避免自行锻炼,及时就医,越早就诊越能显著改善预后,避免不可逆的神经损伤。临床中,医生会通过X线、CT、MRI等检查测量腰椎前凸角度,评估是否存在腰曲变直、椎间盘退变、神经压迫等改变。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无改善,或疼痛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出现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时,或需手术干预。治疗后,也需坚持生活方式调整,并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多数早期腰椎曲度异常能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