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农历甲辰年 正月廿九
50岁后眼睛加速衰老

受访专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视防控专科主任  姜  珺

本报记者  虞  晔

缩个儿、体力下滑、长皱纹、添白发,这些都是上年纪的表现。其实,眼睛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老化,包括眼球晶状体密度增高、增厚、弹性减弱等,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也会随之而来。近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发布《年龄相关视功能和眼健康管理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提醒,50岁后视功能衰退就按下了“加速键”,必须及早干预,以防眼病提早到来影响晚年生活质量。

50岁后中重度视力下降增长6~8倍

全球老龄化是21世纪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白皮书》显示,我国50岁以下居民中度和重度视力下降发病率分别为0.81%~0.99%和0.06%~0.07%,而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上升至4.65%~5.78%和0.44%~0.59%,增长了6~8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视防控专科主任姜珺表示,临床上也发现,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下降情况明显。这主要与三点原因有关:一是人们的工作生活高度依赖电脑、手机等,长时间盯着屏幕容易加重视疲劳。二是受到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如今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有年轻化趋势,这些慢病同时会影响视网膜、眼底等,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引发一系列眼病。三是与老一辈相比,如今人们的工作年龄延长,很多中老年人仍活跃在一线,一些对形象要求较高的人不愿意戴老花镜或接受眼部治疗,硬撑着工作容易引起眼疲劳。

姜珺介绍,国际疾病负担研究组织于2020年底发布调查显示,近30年来,50~69岁中老年人群中,屈光不正未矫正是导致中重度视觉损害的首要原因。如果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加速眼部疾病恶化,甚至会引发失明、跌倒、脑外伤,以及情绪变化等问题。

眼睛老了,疾病找上门

眼睛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功能良好时,能迅速聚焦远近物体,清晰捕捉外界光影。但随着使用年限增加,仪器中的零部件可能出现劳损。《白皮书》指出,眼睛主要会发生6种年龄相关性变化,进而引发眼部疾病。

眼表系统障碍,招来干眼症。伴随年龄增长,体内性激素减少,会直接影响眼表系统的睑板腺功能。临床发现,不少中老年人群的睑板腺出现腺导管角化和脂质改变,导致泪液迅速蒸发,引发干眼症、视觉障碍等。此外,角膜组织的形状和光学特性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比如,角膜曲率变陡,可导致光线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单一焦点,造成视力模糊、重影;散光轴向旋转,会迫使眼睛不断尝试调节聚焦,导致头痛、视疲劳。

小梁网变短,引发青光眼。小梁网由无数细密网格编织而成,精密排列在角膜与虹膜的交界处(前房角)。这些网格不仅是房水流出的通道,更像一道安检门,允许清澈的房水缓缓渗出,拦住细胞碎片或蛋白质等杂质。小梁网的运作如同水坝调控系统,当眼内压力正常时,它像灵敏的闸门,让房水以稳定的流速排出,维持眼球这座水坝处于安全水位。一旦眼压升高,它又能通过自身结构的微调,尝试开闸泄洪,避免压力过载对视神经造成伤害。但当人上了年纪,小梁网会逐渐变短、增厚,胶原蛋白堆积,细胞外基质增加,导致房水淤积在眼内,“水位”急剧上涨,最终可能“冲垮堤坝”,压迫视神经,引发青光眼。

晶状体硬化,老花眼报到。正常情况下,人为了看清近距离的目标,会调节眼内肌肉——收缩睫状肌,使眼内晶状体弯曲度增加,从而让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图像。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增厚,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减退,会导致变焦能力降低,因此看近距离物体模糊不清,即大家常说的“老花眼”。

玻璃体浑浊,视物变模糊。玻璃体位于晶状体后面,填充在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等作用。人在年轻时,玻璃体饱满、有弹性,但随着岁月流逝,玻璃体开始“化水”,胶原纤维聚集成絮状物,会引发飞蚊症等。老化的玻璃体中杂质增多,还会导致光线穿透时散射增加,令人出现视物模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并加重白内障或黄斑病变患者的视觉障碍。此外,玻璃体与视网膜原本紧密黏合,老化后会“脱胶分离”,就像墙纸从墙面脱落一样,可能拉扯视网膜,增加视野缺损、失明等风险。

视网膜老化,视野会变形。视网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它如同眼球内的高清电影幕布,年轻时光滑平整,精准展现外界光影。但随着使用年限延长,这张幕布逐渐老化、变薄,可导致视网膜中心的黄金放映区(黄斑)功能下降,看东西扭曲变形,若不加以干预,可导致失明。若中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视网膜也会跟着遭殃,先是堵塞、渗血,再后来神经缺氧、血管破裂,甚至整个视网膜都会剥脱下来。

视神经受损,视物变卡顿。视神经是眼球与大脑之间的“光纤高速”,年轻时信号传输畅通,但随年龄增长,这条高速路会逐渐老化,甚至“断网”,引发视觉世界的“通信灾难”。眼内压力长期过大,如房水循环失衡,会持续压迫视神经纤维,导致视野逐渐从周边向中心缩小。若不及时治疗,视神经“光缆”会永久断裂,信号彻底中断(失明)。此外,视神经的“绝缘层”(髓鞘)会随年龄逐渐剥落,导致信号传输延迟或错乱,眼睛追踪快速移动物体时会出现卡顿、拖影。

科学养护延缓退化速度

虽然大部分视力退化不可逆,但科学养护能有效放缓退化速度。姜珺表示,防止眼睛衰老必须从年轻时抓起。

揪出眼病信号。如果发现自己视力变模糊,书报要拿远才能看清,从暗处到亮处适应时间超过5秒,视野有黑影或看不见半边东西,或有偏头痛、眼痛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选择适合眼镜。合理验配、使用眼镜能让睫状肌负荷降低,延缓调节功能衰退。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专业验光,选择渐进多焦点镜片或单光老花镜片等,以适应不同用眼场景。

常做护眼运动。美国运动医学会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使眼底微血管密度增加10%~15%。建议中老年人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60分钟。日常还可经常做眼部锻炼,注视30厘米处的物体1分钟,再远眺5分钟,重复10次,有助锻炼睫状肌。

看手机别关灯。姜珺提醒,千万不要长时间在黑暗环境中看手机等。黑暗环境下,看手机的距离会不由自主地越来越近,眼睛聚焦到小小的屏幕上,会加重视疲劳。对于本身眼球结构就有异常的青光眼潜在患者,还可能诱发青光眼。

每年做眼体检。眼衰老是一个渐进过程,出现症状时说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因此,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眼健康筛查,60岁以上人群将筛查频率缩短为半年,并建立眼健康档案,以便进行对比、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