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消化内科首席专家 陈旻湖
本报记者 牛雨蕾
编者按:若将人体比作精密运转的城市,肠道便是这座城的“母亲河”。肠道承担着消化吸收、免疫防御与神经信号传递等核心功能。但高脂、高蛋白、高糖饮食、熬夜、压力、抗生素滥用等会影响肠道生态平衡,可能诱发“炎症风暴”。炎症性肠病以年增长率超20%的速度扩散,威胁众多患者健康。为何肠道成炎症的“重灾区”,如何重建肠道生态防线?本期“消化月话”特邀权威专家溯源肠道炎症机制,解码肠道健康密码,为长寿护航。
肠道自带三道防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介绍,肠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全长5~6米,可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成人小肠长3~5米,上端与胃连接,下端与大肠相通;大肠1.5~1.7米,包括盲肠、结肠、直肠等。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主战场”,更是免疫防御的“前哨站”,甚至拥有独立的神经系统,能自主调节消化功能,并向大脑传递信号,有“第二大脑”之称。肠道有精密的自我保护机制,包括以下三道“防线”。
黏液层和上皮细胞修葺起“活体城墙”。肠道内壁布满了绒毛与隐窝,形成了一个展开可达200平方米的“防御阵地”。这便是由黏液层和紧密连接的上皮细胞构成的肠道物理屏障。黏液层位于最外层,95%是水分,还有黏蛋白、抗菌肽等,像一层“防护服”,能润滑肠壁、吸附病原体,并阻挡它们接触上皮细胞。黏液层之下是上皮细胞,它们如严阵以待的“士兵”,排列紧密,形成一堵严密的“城墙”,每3~5天会更新一次,确保屏障的完整性。
免疫细胞搭建出“智能防御”。人体70%的免疫细胞都驻扎在肠道,既具备攻击性又懂得克制,堪称“生物智能防御”,构成了肠道的第二道防线。它们如同“巡逻无人机”,能精准扫描肠道内容物,又如同“严格的海关”,在发现有害菌(如沙门氏菌)时会立即启动防御机制;碰到益生菌(如双歧杆菌)时就立即释放抑制因子,主动“握手言和”,共同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微生物构筑成“生态帝国”。肠道里还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总重量达1~2公斤,它们互相依存、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便是肠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既有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滋养上皮细胞;也有“墙头草”般的中性菌,如拟杆菌、大肠杆菌等,平时无害,可一旦肠道环境失衡,就会“叛变”为致病菌;更有“破坏分子”有害菌,如艰难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伺机制造毒素,破坏黏液层、上皮细胞等屏障。
屏障为何会被攻破
陈旻湖表示,炎症性肠病不是突然爆发的战争,而是三道防线逐渐失守的过程:“从‘城墙’到‘生态帝国’,每个环节失衡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城墙坍塌:物理屏障失守。陈旻湖介绍,长期吃油炸食品、喝含糖饮料、喝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不仅损坏肠道黏液层,还会导致上皮细胞连接松弛,让“城墙”坍塌。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也会直接损伤肠黏膜,导致物理屏障“失守”。
免疫误判:智能防御失灵。肠道的免疫系统虽然强大,但也有不少原因会导致其整体失衡“误判”,例如基因缺陷或变异。研究证实,部分携带NOD2基因突变人群的肠道免疫细胞会应答失衡,导致过度炎症反应。还有持续的应激状态,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通道,即“脑肠轴”,当人体持续承受压力,该机制就会被激活,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肠道免疫细胞的功能,让炎症反应扩大。此外,吸烟、喝酒等会干扰免疫调节,诱发异常炎症反应。
菌群失衡:生态系统被破坏。菌群生态的发展依赖健康的肠道环境,一旦滥用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进行无差别清理,很容易误杀益生菌,导致有害菌趁机扩张。此外,许多益生菌以膳食纤维为“养分”,蔬果摄入少、动物脂肪摄入过多,导致益生菌因“断粮”而凋亡,打破生态平衡。
炎症风暴破坏力强
当肠道的防线被突破后,炎症会经历三阶段演进,最终酿成“风暴”,发展为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首先是潜伏期,此时肠道黏膜仅有轻微炎症的浸润,免疫系统尚能控制,患者无典型症状或表现为轻微腹痛、腹泻,易被误认为“吃坏肚子”或“肠易激综合征”,大部分人不会采取措施。其次是发作期,肠道菌群失衡和免疫记忆形成,进入不可逆阶段,此时会有大量炎症因子被释放,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临床上可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需及时采取措施。最后是慢性期,反复发作的炎症会慢慢导致肠壁纤维化、狭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可能发生癌变,克罗恩病患者可能出现肠瘘或肠梗阻,需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都属炎症性肠病,但从病变范围、症状、高发人群、治疗措施上有所差异。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仅限于结肠,炎症累及黏膜层,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20~40岁青壮年高发,大多数可以通过药物(如美沙拉嗪等)治疗。克罗恩病则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透壁性,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还可能并发肠瘘、肛周脓肿,多累及青少年,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或小分子口服药,必要时手术治疗。
肠道也需“浇水施肥”
重塑肠道健康,要像治理黄河一样精心规划:加固城墙、修复智能防御和培育生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饮食疗法:给肠道“施肥”。日常要尽量采取抗炎饮食模式,适当多吃有益肠道健康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蓝莓、西兰花等富含多酚类抗氧化剂食物,燕麦、苹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尽量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糖、油炸等超加工食品等促炎食物的摄入。
压力管理:安抚“第二大脑”。首先要规律作息,凌晨1~3点是肠道菌群代谢高峰,熬夜会不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建议养成23点前入睡的习惯。其次,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放松,缓解压力。研究发现,每日10分钟的冥想,就可降低大脑杏仁核的活跃度,降低肠道敏感性。最后,合并焦虑症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尝试认知行为治疗,缓解焦虑。
及时治疗:控制并发症。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合适药物治疗,及时控制炎症发作,预防并发症,对改善炎症性肠病的预后非常重要。目前治疗手段非常多,包括传统药物,如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先进疗法,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口服药等。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如大出血、肠梗阻、肠穿孔或癌变等。
长期管理:恢复正常生活。炎症性肠病症状控制后进入缓解期,治疗上仍应在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预防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命质量。控制良好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学习与工作,乃至结婚生子,寿命与正常人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