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 华
本报记者 虞 晔
6月5日中午12点多,烈日当空,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熙熙攘攘,在前往外滩的几百米途中,地上没看到烟头。每走一段路,就能看到一位身穿橙色马甲、背后印着“黄浦平安志愿者”字样的志愿者在街边巡逻。只见,一位女士一边匆匆赶路一边抽“游烟”,志愿者见状立刻快步上前劝导,并将她引向最近的吸烟点。
这是近日来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的上海治理游烟的一幕。一位志愿者表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治安,但看到有人抽游烟会上前劝阻,告知吸烟点位置,或直接引导他们过去。“吸游烟的人以旅游团的男性游客为主。很多游客刚从大巴车上下来,或要回大巴车前,都会习惯点支烟。多数人第一次来,不知道吸烟点的位置,就在路边直接吸了。”步行街十字路口一位执勤民警表示,市民素质逐步提高,如今在路上边走边吸烟的人少了很多,经常会有人询问哪有吸烟点。
游烟即“游走的烟”,是指吸烟者在室外一边走路(或骑车)一边吸烟,让更多人遭受二手烟。3月中旬起,上海在外滩、南京路步行街、武康路等8个网红地标场所推进游烟治理,通过张贴禁烟标识、志愿者柔性劝导等举措,倡导市民在室外公共场所不随处抽烟。该举措被网友称为“温柔的城市净化行动”。5月26日,上海围绕“柔性治理、劝你善良”举办研讨会。会上,徐汇区武康路志愿者代表分享了“微笑示意—温馨提示—引导至吸烟点”三步劝导法。同时,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等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份《室外控烟柔性治理倡议书》。
上海的游烟治理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市民李小姐告诉记者,以前走在路上,经常被突然飘来的烟味呛到,现在情况有所好转。她注意到,武康路等区域的禁烟标识明显增多,志愿者会主动上前劝导。市民张先生提到,自己曾因赶时间在路边抽烟,被志愿者礼貌引导至吸烟点,让他有点不好意思,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影响他人。但记者在外滩走访时仍看到,一个旅行团的3位男游客边走边吸烟,随手把烟蒂扔进黄浦江中,而他们距离垃圾桶只有30米。
据悉,上海成年人吸烟率虽已降至19.2%,但人群二手烟暴露率达47.6%。烟草烟雾中含数百种有害物,其中至少70种为致癌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增加肺癌、冠心病等风险。有证据表明,二手烟暴露可导致肺癌、冠心病,并与乳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等有关;儿童若暴露于二手烟,可发生肺功能下降、支气管哮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表示,柔性治理是通过制度弹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以更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柔性劝阻游烟是立法前的铺垫,未来需进一步细化立法,明确室外场所禁烟范围及处罚措施;还要加强交通枢纽、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管控,并针对青少年、孕妇等敏感人群开展专项保护。另外,应积极通过公益宣传、健康教育提升公众对游烟危害的认知,这是推动控烟长效化的关键。对于柔性劝阻能否推广到其他城市,傅华表示,最重要的是当地居民对游烟危害的认识,控烟不能只靠政府和志愿者的努力,而是需要全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