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薛超 □主任医师 张俊峰
护心处方中,有一剂药既无成本又无副作用,那就是幸福感。上世纪末,哈佛大学学者劳拉·库布赞斯基等人就提出了“幸福感影响血管健康”理论。不久前,瑞士巴塞尔大学医院等机构的学者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通过对英国生物银行47万余人长达12年的追踪再次证实,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社会心理因素能有效降低冠心病风险,且这一发现已被写入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相关指南。
幸福感可归纳为三个核心维度。一是主观快乐,为一种日常情绪体验;二是生活满意度,是基于对家庭、财务、工作的整体评价;三是健康满意度,即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接纳。三个维度水平高,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乐观心态可激活动脉保护。研究显示,乐观者的急性心梗风险比不快乐者降低33%、慢性冠心病风险降低37%。神经质人格特质,如易焦虑、敏感,会使冠心病风险增加19%;抑郁症状与动脉斑块不稳定有关,会使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42%。一方面,负面情绪会损坏冠脉内皮系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另一方面,人处于不良情绪时,冠脉微小血管的舒缩功能也会异常,导致心脏缺血的发生、发展。
日子顺心是血管的“铠甲”。家庭关系满意度高的人,冠心病风险比不满意者低26%,前者的心衰风险也会降低。亲密关系可通过降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减少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另外,英国学者此前发表一项研究揭示,对财务的满意度每提升一级,冠心病风险降低18%。
社交是在做心血管“按摩操”。《自然·人类行为》近日刊发研究称,频繁社交能增强免疫系统,降低患心脏病、中风等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4万余人的血浆蛋白发现,90.2%蛋白质与死亡率相关,超50%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相关。中介分析表明,这些蛋白质部分介导了孤独与心血管疾病、中风和死亡率的关系。
当前,国际前沿医疗机构已将心理干预纳入心血管防治体系。如美国梅奥诊所推行“心脏健康正念计划”,冠心病患者接受8周正念训练后,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37%。我国很多医院开展“双心门诊”,对合并抑郁或焦虑的冠心病患者实施认知行为疗法。
我院曾开过这样一张“幸福感处方”。58岁患者张先生因心梗而植入支架,但出院后一直焦虑不安,有时一天要测血压十余次。在“双心门诊”就医后,医生进行了“幸福日志”干预,要求他每天记录3件能带来满足感的小事,如女儿打来问候电话等,同时配合放松训练。3个月后,张先生的焦虑评分下降52%,血压波动幅度显著减小。
生活中,提升幸福感从而达到护心目的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微社交。每周至少2次与亲友共进早餐或一起散步。2.践行彩虹饮食法。即在进食足量果蔬的同时,尽量搭配红色、橙色、绿色、紫黑色等,每日摄入不少于4份果蔬(1份约一个拳头大小)。3.加入兴趣社群。如舞蹈、合唱等同步性群体活动,增强迷走神经张力。4.设置数字排毒时段。晚上8点后关闭电子设备,同时每晚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5.学会减压。焦虑时,采取“4-7-8呼吸法”,也就是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6.创建“成就储蓄罐”。每天睡前记录1件今日完成的事,如坚持服药、步行3000步等,让积极的自我认知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