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张昆松
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严海平
本报记者 施 婕
近日,上海主持人陶淳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了体检经历:等待肠镜检查期间,他发现诊室的门并未关闭,使得正在接受检查的患者直接暴露隐私部位。这一现象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类似的隐私泄露事件不胜枚举,有些源于不慎,有些则是医生“故意”为之,公众担心“我的隐私会不会也被这样泄露出来?”
为实地了解患者的隐私保护情况,记者走访了上海多家公立医院,采访了多位候诊患者,近半数表示自己就诊时曾遭遇隐私泄露。45岁的张女士做完乳腺彩超后,衣服尚未穿戴整齐,下一位患者就直接拉开遮挡的布帘走了进来,医生也没阻止。57岁周女士大腿患处的荨麻疹十分典型,主治医生马上叫来实习生现场观摩。“当时,我的外裤脱到膝盖上,一群陌生的医学生走到跟前观摩,心里非常窘迫,但又没什么办法。”另外,记者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不少医生为了吸引流量,公然发布出诊视频,甚至展示检查患者隐私部位的过程,虽然打了马赛克,仍让人觉得无视患者感受和隐私。
在门诊或治疗室中,“一医一患一诊室”是最理想状态,以保证进行暴露性诊疗、护理时充分保护患者隐私,但即使如此,诊室门虚掩、隔离帘未拉严、无关人员随意进出等情况时有发生。而且,为了提升问诊效率,常见两名医生共用一个诊室的情况,尽管中间设有门帘、屏风等“软隔断”,但人员进进出出,仍有隐私泄露风险。在病房中,男女混住的情况十分普遍,查体、换药时的隐私暴露风险显著增加。在医生培养中,因医学实践性极强,不能只对着模型、课本空谈,组织见习医生进行临床观摩是常见教学形式之一。患者即使被提前告知且表示同意,过程中也会有“羞耻感”,尤其是在乳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临床检查。
当前医疗隐私保护意识淡薄,源于多重因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昆松认为,首要原因是共情缺位。保护患者隐私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但长期以来人文关怀教育缺位。部分医护人员对隐私保护的敏感度不足或缺乏共情能力,将患者过度“物化”为疾病载体,忽略了其情感和心理需求,沟通、检查时言行欠妥。
其次,流程缺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节奏,易使医生忽视患者隐私保护,比如就诊患者还未穿戴整齐,医生就已呼叫下一位患者进门。另外,部分医院的就诊流程不完善,缺乏引导,比如当加号患者挤进诊室,医生无暇顾及时,没有人协助清场。
第三,设施缺位。比如诊室、检查室的隔音差,门帘无法遮严,病床的间距过小、缺乏隔断,更衣室、卫生间设计不合理等,均可能使患者面临“被动暴露”的情况。
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严海平表示,在医患纠纷案件中,有不少与隐私暴露相关。从法律层面来看,未征得患者许可导致的隐私暴露,可能构成侵犯隐私权。这对患者来说,极易对诊疗产生抵触情绪;于医生而言,不仅失去患者的认同感,还可能损害自身形象,加剧医患对立。
“一旦隐私泄露成为常态,将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形象造成冲击。”张昆松表示,需多维度协同发力解决。提高职业道德是首要内容。医疗机构应建立系统化、常态化培训机制,重点提升医护的共情能力与法律意识,让医生将人文关怀内化为职业本能。同时,优化诊疗流程,增强硬件设施的隐私保护设计,比如在超声检查室安装双层隔音门,给患者隐私上“两道锁”。此外,营造“重隐私”的社会氛围。公众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明确合理边界,避免过度敏感,知晓哪些信息属于医疗隐私,哪些不是;医疗系统建立健全患者申诉机制,共同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